邪路永生姑苏城荷风送爽,千年人文底蕴与前沿医学浪潮在此交融激荡。2025年8月8日,由于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启幕,汇聚海内外神经外科同仁,共探学科发展新篇。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中教授主持。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致辞表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在苏州召开,我谨代表分会全体委员,衷心感谢各位莅临。今年恰逢学会成立110周年,在卫健委和学会领导下,我国医学事业长足发展,医学会增强了各分会凝聚力,推动了医学进步。过去一年,神经外科领域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上成果显著:多模态影像分析系统提升诊断准确率并辅助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神经外科机器人可完成脑部精准操作及血管内介入手术等。这些标志着神经外科正迈向精准化、智能化、个体化治疗。其中,脑机接口技术进步尤为突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全国近10家单位成立相关病房或研究单元,多个团队帮助瘫痪病人实现意念控制与文字输出,初步成果显著。神经外科同仁积极参与脑计划研究,探寻脑网络功能,这与赵继宗院士提出的“脑网络神经外科”概念相契合,网络神经外科将是未来发展方向。本次大会主题“医智融合,精准超越”,将推动诊疗模式变革。虽仍面临一些问题,但未来可期。感谢各方支持及工作人员付出,祝愿本次年会圆满成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济生教授致辞表示,8月我们相聚苏州,召开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我代表苏大附一院及职工欢迎并感谢大家。苏大附一院是百年老院,以建设一流研究型医院为目标,现有一院两区。我院神经外科作为国家重点专科,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科技量值多年居全国前20。神经外科发展机遇大,我们期待与国内外同道携手,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凝聚力量,提升诊疗能力,祝大会圆满成功!
苏州大学校长张桥教授致辞表示,我谨代表苏州大学热烈欢迎并衷心感谢各位领导、专家莅临苏州及对苏大的长期支持!借此机会,我用“54321”汇报苏州大学概况:5,办学规模大,在校生约5.8万人、教职员工约5800人;4,综合性大学,有文理医工4大学科门类,医学教育进步显著;3,坚持三大战略,即名城名校、人才强校、国际化发展;2,注重创新与创业,打造“苏大系”创业生态圈;1,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学校,现为国家“双一流”高校。诚盼院士、专家走进苏大,携手发展,预祝活动圆满成功,祝各位健康顺利!
江苏省医学会会长王咏红女士致辞表示,阳光灿烂之日,全国神经外科专家齐聚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我代表江苏省医学会热烈祝贺大会召开,欢迎并感谢远道而来的专家及长期以来支持江苏医学事业者。江苏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经济实力强,省委省政府重视人民健康,推进健康江苏建设。近年来,新技术拓展了神经系统疾病诊疗边界,我国神经外科学实力迅猛提升。江苏神经外科学传承创新、蓬勃发展,组织全面、活动繁荣、人才完善。本次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是交流分享的平台,江苏代表当珍惜学习机会,也恳请专家继续支持,最后感谢工作人员,祝大会成功、专家顺遂。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先生致辞表示,我们相聚苏州,迎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我代表中华医学会祝贺会议召开,欢迎远道而来的专家,并感谢付出辛劳的单位及企业。神经外科是医学明珠,70余年奋斗,中国神经外科已领跑部分领域,为国际贡献方案,注入智慧。分会成绩优异,本次会议亮点多,汇聚顶级专家,直面学科问题。此次年会重温初心,望推动事业迈向新阶段。预祝会议成功,也建议大家参观苏州工业园区,共绘神经外科辉煌明天!
本论坛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建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在《人工智能助力破解神经系统顽症痼疾》中指出,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引擎。当前神经系统疾病众多且增长快,部分疾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作用重大,中国神经外科在人工智能方面已开始探索并取得成绩。同时,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迅猛。他强调,人工智能在医学应用潜力巨大,有望破解神经系统顽症,神经外科医生应与人工智能专家合作推动其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院士在《脑科学与脑外科》分享中,回顾了神经外科发展历史,从远古先祖开颅治病到现代神经外科的独立与进步,历经多次工业革命与科技革新,如显微镜、CT、MRI等的出现,推动了神经外科从解剖到功能定位的转变。还介绍了脑科学的发展及与神经外科的关联,提及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强调多学科参与和临床转化的重要性,指出二者相互促进,将造福人类社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江涛院士在《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中指出,胶质瘤免疫治疗是当前研究重点。肿瘤因免疫逃逸机制难以自愈,CAR-T细胞疗法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选择,但胶质瘤复发后抗体治疗效果不佳,需加快免疫治疗研究。其团队20年围绕胶质瘤免疫治疗研究,从机制入手开发新药和新策略,取得系列成果。此外,江院士还介绍了团队在CAR-T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未来将围绕五个方向继续研究,以推动胶质瘤免疫治疗发展。
第一环节的特邀报告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俊廷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新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主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教授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立体化功能康复》中指出,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虽神经外科医生积极救治,但部分患者预后不佳,存在昏迷、偏瘫等问题,难以回归社会。当前康复现状存在多学科协作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缺乏个体化方案、科研临床脱节等问题。他提出构建立体化康复体系,涵盖早期康复、规范神经调控、多方联合,神经外科医生应参与患者后期康复,以延长患者健康寿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在《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探索和思考》分享中指出,脑机接口未来有改善生活方式、解决临床脑功能缺失问题、探索大脑奥秘三个方向,核心应用包括运动控制、语言、视觉转变和神经调控。目前团队开展脑电信号采集解析研究,与高校、企业合作,在脊髓损伤康复、中文解码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构建了临床验证体系,推动脑机接口从“并跑”向“领跑”跨越。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建宁教授分享《颅脑创伤的新思考》中指出,颅脑创伤在神经外科占据重要地位,未来可能成为影响人类神经系统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为颅脑创伤诊疗带来新机遇,但也面临新问题,如疾病概念转变、全身系统治疗、分级诊疗等。诊断技术不断进步,治疗上强调全身系统治疗、长期康复和慢病管理,同时关注新治疗途径和技术,为未来提高治疗水平提供可能。
第二环节的特邀报告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世光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漆松涛教授主持。
此次大会以“医智融合・精准超越”为主题,立足苏州人文与科创沃土,聚焦人工智能重构诊疗、精准技术突破边界、医研交叉催生变革等核心议题。设主论坛、专科分会场、手术视频演播等多元环节,搭建多学科交融平台,让思想碰撞激发创新动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神经外科力量,驱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荷香漫姑苏,医智汇新篇。在这片联结传统与创新的热土上,神经外科同仁以学术为舟、创新为楫,正携手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蓝海,镌刻属于中国神经外科的崭新坐标!据悉,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会议将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期待与海内外同仁再度相聚,共续学科发展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