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云购物商城由于目前中高端手机处理器已经进入64位时代,加上手机游戏和App的容量越来越大,Android中端手机搭载6GB RAM,旗舰手机搭载12GB/16GB RAM已是基本配备。其实早在2021年的华硕ROG5就已经搭载了18GB RAM,今年的红米Redmi K60至尊版、红魔8S Pro、一加Ace2 Pro等更是搭载了24GB RAM,近期又有微博爆料,已有国内手机厂商正在测试32GB RAM了。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升级,微软官方要求的最低内存需求也越来越高,像是Windows 10微软建议至少是1GB以上,而Windows 11则升到了4GB。但在日常应用上,Windows 11在8GB内存的计算机里已经可以流畅办公。
虽然许多大型3A游戏对内存的需求量如日剧增,但绝大多数台式机和游戏本也仅仅标配了16GB内存,让简明科学指南不禁质疑:对比需要高功耗多任务处理的PC,性能相对孱弱的手机配那么大容量内存真的有必要吗?
RAM(random access memory)即随机存取存储器(国内一直称为内存),当CPU工作时,它需要从硬盘等外部储存器上读取数据,而为了使CPU工作的更有效率,这些数据会先放到RAM存储器中,然后再转移至CPU处理。换言之,RAM存储器通常只是扮演CPU的暂时存放数据的仓库,容量大的RAM存储器只是代表可以暂时储存的空间较大,会影响加载程序的速度,但是只要容量不低于手机操作系统或APP最低容量空间所需就可以,RAM存储器容量越大并不代表手机运行流畅度更好。再者,即使临时存放东西的“仓库”变大了,但连接仓库的通道狭小或是通道上塞满杂物,仓库再大也只会被瓶颈束缚。
众所周知,在计算机上,多年来我们一直约定俗成地管RAM叫“内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内存条。而在二十年前的功能手机上,RAM往往只有几兆甚至几十K大小,除承担系统日常运行和音乐、视频播放任务外,顶多就是运行一下Java游戏,还不被消费者重视。在2000年代,JS对外宣传的手机内存“高达32MB”,其实指的是闪存。
后来,智能手机开始普及,RAM成为重要性能指标,智商着急的手机JS开始挠头,“内存”这个词在手机上已经被闪存所占用,那RAM怎么跟消费者解释呢,于是一拍脑袋:就叫“运行内存”吧!这就是手机和电脑上“内存”二字代表不同意义的由来。
由于国内Android手机下载应用程序必须通过第三方平台,并不是通过统一的Google Play,而且手机厂商本身或是第三方提供的应用程序捆绑恶意软件是非常普遍的恶习,加上多数APP为了提高曝光度竞相在后台运行推送通知,更有BAT等大厂们APP全家桶连锁唤醒的“绝技”。
所以国内使用的Android手机通常会搭载较大的RAM,而国外手机第一大厂三星任你再吐槽,S23 Ultra也只搭载了12GB RAM。随着今年的iPhone 15 Pro也将搭载8GB RAM,国产Android手机搭载24GB甚至32GB内存,一点也不奇怪。
然而,只当做临时存放东西的“仓库”的RAM内存容量有必要搭载24GB,甚至32GB吗?简明科学指南认为:虽然LLM(大型语言模型)确实需要大量RAM才能使用,但现阶段并没有看到相关应用,毕竟手机那小小的屏幕,你不能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开着原神一边打王者荣耀吧。而且,与其在手机上配置比计算机还大的RAM,优化国内Android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似乎更为重要,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