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鲁足球246o公司,架构上,mobile,laptop,desktop,server上面都是百花齐放,每个方向至少两个不同的方向。记得我刚进Xilinx的时候,大家说Inl的FPGA的PCIE Gen4一直出不来,主要原因是Intel内部至少有两个team在做PCIE,一个做4.0, 一个做5.0.玩得炉火纯青了。一个架构的design,可以在mobile,也可以在server上。当年死在沙滩上的calx
就是这样的。因此。对于第一代的ZEN的架构,在Desktop上的确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在server上面让中国的头号云计算玩家甚是失望。一个core的架构,来通吃整个市场,需要通过power和clocking的控制来实现。在下图中,基本也就在Desktop实现了突破。
通过小die来提升良率,使用CCX进行互联,这个是没有免费午餐的。但是,AMD因为比较专一,在CCX的设计上的确是翻身了。
通过IF互联的代价也很明确,就是天生NUMA。这个也是AMD的系统优化一直强调的NPS (NUMA Nodes per Socket)。local 和remote 之间的差距有点不忍直视。但是,既然走了这一步,AMD拼命加L3 cache的行为就说明他们还是明白“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的祖训的。
Mooer定律没死,但是的确老了,14nm之后的成本曲线nm就开始改架构了。这个是AMD Zen成功的关键。
这个时候,最大的32Core 已经被对手的28好不少了,但是AMD的已经看到了ARM 服务器那种夸张的数量。怎么才能拉垮等等呢?
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剥离了IO,让IO 和Core独立发展。原因很简单,因为IO部分拿到的制成红利不多。
因此,在这个里面也充分说明了AMD精打细算的特质。在有人问到为什么要CPU上chiplets,而不是
时, 人家说了大实话,一个cpu的计算单元很大,8个少一个,就是损失了12%, 但是GPU里面的计算单元很很多,少几个没啥关系,不是有什么1080/1070/1060/1050/1040吗?
虽然本地的延时大了4ns,但是remote的降低了,满足全世界人民的愿望:“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一起拉垮吧。
说到省,另一个没有想到的是Desktop 的io die也被拿去了做chipset。这个太高明了,以后ARM服务器出来之后,估计大部分的人IO Die可以直接做PCIE switch。
的场景下,Chiplets成了一个香饽饽,这国人最迷信的“弯道超车”的白日梦中,chiplets一级本炒的火热了。好多没做过个
的,都要做先整个chiplets。但是chiplets真的好吗?请看AMD诚实的告白:
但是,AMD的用户和超市排队买便宜鸡蛋的大妈一样,我们有时间,有兴趣折腾。老板这个时候说了,便宜是硬道理,你们工程师自己去适配,这样不就锻炼了队伍吗? 同样,我这个系列就不放引用了,你们读了文章,还自己去找出处,也锻炼了大脑和翻墙的技巧。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作侵删。侵权投诉
for Gaming will be available soon, Gigabyt
is too large due to the tertiary cache!Ryzen600
驱动版本号: 操作系统: WinXP适用机型: Aspire 4220系列备注说明: 解压后运行AMDCPU.EXE
Athlon XP-M:Athlon XP-M处理器采用了台式处理器版本的Thorou
将打造公平竞争的产业环境 虽然2009年对很多企业仍不是个好年景,却是
有什么区别?从性能到功耗再到发热,还有性价比,这样的话题可以说上一天一夜都说不完。对玩家来说,技术参数之外最好的区分就是外观——
及Intel两家X86处理器主导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升制程、改架构、提频率都是提高
核心使用的是台积电7nm工艺,IO核心使用的是老朋友Globalfoudries的14/12nm工艺。
封装集成的动机有很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性能需求,芯片面积不断增加,有些设计甚至会超出掩模版面积的限制,比如具有数百个核心的多核
对处理器的未来如此重要? /
运放如此逆天,却要与反馈为伍,吃亏了吗?#跟着UP主一起创作吧 #硬件设计遇到过哪些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