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柔美整容这套方案使用i5-13400(F)+B760+DDR5内存,由于RTX4060实在有点不够看,显卡选择位居中端的RTX4070,整机特色是小体积+实用性。
攒这套主机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比之前的测试数据,来分析下对于游戏来说,是该优先选择好的CPU呢,还是优先选择好的内存呢?
▼再强调下C28机箱的背面不能容纳太粗的线材(ARGB线,风扇供电线勉强可以),多余的线材只能放在顶部和前面,建议使用定制线材比较好。
俗话说好刀要用在刀刃上,对于游戏来说,最重要的肯定是显卡。但接下来是该选择好的CPU还是好的内存呢?尤其是在这个D4和D5并存的时代,多种组合方案让人纠结。
▼之前RTX4070踏雪的首发测试,使用平台为13700k+DDR4 3600MHz(8GX4,时序18-22-22-38);这次装机使用的是RTX4070追风,两款显卡基本就是换了个壳,性能一致,平台为13400F+DDR5 6000MHz(16GX2,时序32-38-38-80)。于是就想对比下,看看对于游戏应用,是CPU更重要?还是内存更重要?
③13400F+DDR4;④13400F+DDR5,但我现在只有2组数据(①和④)。毕竟是业余玩家,时间精力有限,所以最后的结论肯定有我的推论和猜测,待以后有机会进行更多的测试,会继续跟进这个线)除了对比游戏benchmark的平均帧数,还有最小帧数,但bench不同,有的最低FPS,有的是1%低FPS,有的是0.1%低FPS。本次的目的是对比,所以保持对比项目一致就可以了。另外强调下平均帧数测试比较稳定;而最小帧数则容易受到干扰,波动较大,所以前者更有参考价值。
▼平均帧,4k和2k分辨率,3700k+DDR4居然小输13400F+DDR5,在1080分辨率实现了反超,当然差距非常小。最小帧,13700k+DDR4在三种分辨率下表现的都更好,尤其是低分辨率下领先的幅度还是非常明显的!
▼特例:《全面战争:特洛伊》对内存更敏感,在3种分辨率下,不管是平均帧还是最小帧,DDR5平台表现都要好于DDR4平台。而《孤岛危机5》则是更吃CPU的游戏,在2k和1080p分辨率下,13700k平台表现明显要好于13400F平台。
▼光追游戏中,平均帧的差距是非常微弱的,13700k+DDR4平台的表现要好一点点。
▼特例还是孤岛系列:《孤岛危机6》,在2k分辨率和1080p分辨率都更加依赖CPU,13700k平台领先优势比较明显。
▼打开后DLSS(平衡),2k和1080p分辨率(没做1080p测试),两个平台差距更加微弱。特例只有《地平线k平台表明显要好。
三代大力水手暂时还是RTX40独享的技术,能够借助 AI 生成中间帧。同时运用 NVIDIA Reflex 来同步 GPU 和 CPU,从而优化响应速度并降低系统延迟。
▼《赛博朋克2077》使用最新的路径追踪模式,比上面测试中普通光追模式更加考验硬件的性能。可以看到即使打开DLSS3(帧生成+DLSS2+ Reflex )也只能满足2k分辨率下流畅60fps运行。这时应该是更加依赖显卡本身的性能,此情况下,反而是DDR5平台要稍有一点微弱的优势。
2)CPU和内存对游戏帧数都是有影响的,4k分辨率影响较小;2k尤其是1080p下影响较大。貌似CPU对小低帧的提升更大一点。
3)以上分析只针对RTX4070的情况,请不要套用其它显卡,尤其是RTX4090。
▼技嘉主板bios中有一个黑科技选项:High Bandwidth(高带宽) 和 Low Latency(低延迟),开启后可以自动优化小参,不用费时费力去一个个调节了。
▼技嘉BIOS在一个菜单下放了太多的东西,有时感觉略凌乱。但在内存超频方面,其实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如果使用XMP直接选择就好了,但如果想超频直接选择DDR5 XMP(这两项的名称有点相似),然后选择内存对应的颗粒,我这就直接选海力士6400了,不用再调节各项电压了,直接选择超频想要达到的频率和时序就好了,超简单。
▼使用这种方法超频简单轻松,成功率高,但可能是预设值比较保守,这套海力士M-die的Renegade DDR5 6000最终只是超到6800MHZ。测试内存的读写速度都上升到了~100GB/s,延迟为66.2ns,基本和普通的DDR4 3600的延迟差不多了。在最新的intel平台上,DDR5超频性能还是可以的,哪怕是并不高大上的B760。
▼10分钟FPU烤机,P-Core6核心平均温度74.6℃,E-Core4核心平均温度67.5℃,AIDA64显示CPU功耗为~98w,使用小米智能插座测得整机输入功耗为~200W,不到百元的CR-1000EVO表现还算可以,毕竟现在是夏天(测试环境无空调)。
▼Furmark烤机测试,参数设定为1080p分辨率、0AA,10分钟后,频率减少到了2430MHz,温度稳定在67.5度。GPU-Z显示的功耗为215w,小米智能插座测得整机输入功耗为313W。实际游戏的CPU负载会高一些,但整机的输入功耗应该也不会超过400w。这样选550w/650w的电源就可以了。我之所以选择了1000w的电源是为了测试13cm电源的安装兼容性(详情见装机视频)。
▼技嘉魔鹰WIFI B760M GAMING AC主板,尺寸为24.4cm x 22.5cm,只有两条内存插槽,官方宣传最高支持7600MHz,并且支持DDR5低延迟、高带宽技术。CPU辅助供电插口为单8Pin设计,供电方面为6+2+1结构,搭配普通的mosfet,毕竟是定位入门,也是御三家中性价比不错的DDR5主板。
▼HYPERX品牌出售后,金士顿就全面推进FURY品牌,带灯的叛逆者RENEGADE算是高端产品。散热马甲为黑色+银色,采用了轻量化金属材质打造而成,质感不错。
▼耕升RTX4070 追风,保修方面为三年,并支持个人送保。显卡主体为黑色的配色,加了一点红色和白色作为点缀。虽然外框部分的材质是白色ABS塑料的,但经过喷漆涂装,质感还是不错的。散热配置为三枚风扇,但显卡的长度控制在315mm(含挡板:327mm),终于不再是之前RTX40非公的超长尺寸了,和主流RTX30显卡的长度差不多。
▼RTX4070既有12VHPWR接口,也有传统的8Pin供电。这款追风是后者,方便老电源用户升级显卡。显卡唯一有光效的地方就是侧面“GAINWARD”标识,电源接口左侧有一个小4pin接口,这是一个5V ARGB接口,使用附件中的转接线,可以与主板ARGB接口连接,由主板软件实现光效统一联动。当然也可以使用GW-SOUL魔盘软件来控制灯控、或超频,温度监控等操作。
乔思伯(JONSBO)CR-1000EVO ARGB版 CPU风冷散热器(镀镍4热管/主板幻彩ARGB同步/PWM风扇/多平台/附硅脂)
▼散热本体的尺寸为154mm x 120mm x 41mm,共有55层的铝制散热鳍片,鳍片的固定方式为穿Fin,侧面鳍片边缘仅采用折Fin工艺。热管是歪脖子设计的,安装时不拆风扇也不会和内存发生冲突。顶盖是塑料材质,但表面做了仿碳纤维修饰来提升质感,中间的图像 LOGO和两端的仿散热口装饰都是具有ARGB灯效的。
全汉(FSP)Hydro PTM X Pro1000W白金牌全模组电源(130mm短机身/全日系电解电容/LLC+DC-DC/风扇启停)
▼这款电源最大特色是只有13cm的长度!与标准ATX电源长度14cm相比,拥有更好的安装兼容性,在一些mini机箱中尤其明显,我也为了体验下这一点才使用了这么大功率的电源(该系列没小瓦数的)。
▼机械大师的C28,纯黑色的,虽然是MATX机箱,但体积只有18L,堪比一些ITX机箱了。附件有SFX to ATX的电源转接板,装有各类螺丝的盒子,螺丝刀,提手,以及一本彩色的说明书。之前机箱大师的说明书都是黑白色的线条图,不太好看懂,现在换成了彩色的真实图片,清晰明了!
▼机箱左侧为玻璃侧板,右侧为带散热孔钢板+防尘网。AIR版的顶部,前面和顶部都是带有大面积散热口钢板+防尘网的设计,保证体积如此小巧的机箱也能拥有很好散热性能。
▼显卡限长为335mm;底部少放一个风扇,可以放一块3.5寸的硬盘,另外还有4个位置可以放置2.5寸硬盘。另外背面基本是没有背线空间的。
▼机械大师推出了自家的风扇:卡卡洛克风扇KL120,120mm规格,有黑色和白色可选。扇叶没光效,周围一圈乳白色材质是ARGB灯带(两面都有),内部配备了40颗灯珠 。
▼KL120采用了动态液压轴承,扇叶为仿生鱼鳍设计(9叶),两面四角都有橡胶缓冲垫。风扇转速200~1950PRM,最大风量68CFM,最大风压2.1mmH2O,最大噪音为29dB(A)。
对于cpu和内存选择,如果预算充足,当然是高端CPU+高频DDR5内存最好。如果预算不足,那也只能选性价比高的CPU+普通DDR4了。如果纠结优先升级哪一个,个人认为使用RTX4070这种中端显卡的话,还是优先内存。毕竟各档CPU的差价是较大,13400(F)即使和13600k(F)比也有600块左右的差价了。而同容量的DDR4和DDR5差价一般是200~300块(当然D5主板会稍贵点),因此优先升级内存的代价也会小一点。至于这样升级的作用,我在对比测试中也有分析。当然以上只是针对游戏党,如果是对生产力有迫切的刚需,肯定是咬碎了牙也要优先CPU的。
为了测试13cm电源的装机效果,用比较昂贵的电源,其实使用14cm长度额定550w/650W电源就好了。这样整机预算会降低到8k左右。C28体积小带把手,提着就能走,挺适合大学生假期拎回家,开学拎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