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3gsf原标题:神舟十三完美着陆,和太空相关的英语你知道多少,附200秒出舱视频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10时许,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欢迎回家~
1964年的今天,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震惊世界。神州十三号的圆满发射让太空再添一抹中国红。57载奋斗不止,中国航天牛!
相信大家都和小编一样激动,祖国日益强大,每个中华儿女都倍感光荣。今天就分享一些航空航天相关英文给大家,赶快学习一下!
欧洲航天局在推特上第一时间转发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视频报道,发文向神舟十三号的发射团队表示祝贺的同时,还表示三名中国航天员随后将进入天和核心舱。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中,在宇航员刘伯明的帮助下,他完成了20分钟太空行走,具有里程碑意义
🚀翟志刚成功完成了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1966 年 10 月出生,1985 年 6 月入伍,1991 年 9 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中心飞行教员,安全飞行 950 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 年 1 月,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 年 9 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 年 6 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 年 9 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同年 11 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 “航天英雄” 荣誉称号,并获 “航天功勋奖章”。2013年1月,入选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1980 年 1 月出生,1997 年 8 月入伍,2000 年 5 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副大队长,安全飞行 1567 小时,被评为空军二级飞行员。2010 年 5 月,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 年 3 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 年 6 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同年 7 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 “英雄航天员” 荣誉称号,并获 “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19 年 12 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1980 年 9 月出生,1998 年 8 月入伍,2002 年 5 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作战训练股空战射击主任,安全飞行 1100 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 年 5 月,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9 年 12 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10 月 7 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 F 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计划近期择机实施发射。
这次任务将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将有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前往空间站,展开为期 6 个月的太空生活。
神舟十三号升空前,供三名航天员使用的物资已经由 “天舟三号” 送上了空间站。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总师助理方方说:“会征求航天员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喜好(来准备食物)。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从来是以人为本,航天员不仅要在天上工作好,也要生活好。我们对食品的要求是具有两年有效期,所以六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为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女航天员准备了哪些特殊物资?方方透露:“有针对女性的服装类,还有卫生用品,包括化妆品,都是给女航天员特地准备的。”
王亚平将作为首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执行此次任务。这位41岁的航天员于2013年4月被选为神舟十号航天任务的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中,为全国6000余万名师生进行了一堂太空授课。她还被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王亚平不仅是空间站建设期间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也将会是中国太空历史上首位进行舱外活动的女性。
祝融号:为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是中国首辆火星车。高度有1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2021年4月24日,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黑洞: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视界内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黑洞是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事件视界逃脱的天体”。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黑洞的边界称为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 惠勒命名为“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