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闪闪送水手机存储空间(内存)多少才够用这个问题就像手机屏幕多大是最佳尺寸一样,一直伴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而被改变。3月27日晚,华为发布新机Mate RS,最高配备512 GB内存,再一次将这个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多大够用?啥是够用?
回顾智能手机发展史,TF卡在智能机初期一直扮演着重要作用,用户一般将APP安装包、音乐、视频等占用空间较大的文件统一放置在TF卡中,以保持手机能够足够“流畅”的运行。
伴随着手机行业发展对摩尔定律的验证和打破,手机内存大小呈几何级增长,彼时,用户对大内存的需求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8GB/16GB内存的手机比比皆是,也并不会因此觉得局促。
随着系统的升级,功能在越来越多的同时,升级安装包也越来越大,尤其是iOS 7迭代iOS 8的版本,升级包容量高达1.1 GB,导致许多“小内存”iPhone用户被迫删除了部分资料,才能确保系统升级。而iPhone 6 也看似响应用户需求似的,直接将跳过了32GB,只有16GB/64GB/128GB可选。刚刚经历过删除数据之伤的用户索性“一步到位”选择购买了“大内存”新机。自iPhone 7起,苹果更是将入门门槛直接拉到了32GB起。曾几何时,16GB的大内存已经沦为了用户口中的“乞丐版”。
iOS的软件生态相对封闭,而隔壁家开放的Android却同样重视大内存。华为、OPPO、vivo、小米、三星、金立、魅族等国产厂商都对内存进行了升级,紧跟巨头脚步。
Android阵营升级大内存的目的相较于iPhone,显得更“朴实”。在4G时代全面降临后,富媒体化的需求已经很难在小内存手机上一展拳脚。而伴随着视频、小视频以及手机摄像头参数的几何级增长,给人的感觉就是,手机还是以前那个手机,功能还用以前那些功能,但是内存好像确实是捉襟见肘。
超大内存。如果说从16GB到32GB,从32GB到64GB是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硬件环境之间的矛盾,那么从64GB到128GB,从128GB到256GB甚至512GB则很难用用户需求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去概括。那么问题来了,各家厂商为何更偏爱大内存?
以iPhone举例。iPhone X是苹果最新的旗舰手机。其发布版本仅有64GB和256GB两种。其中64GB版iPhone X的国行售价为8388元,而256GB 版更是高达9688元。在其他硬件配置完全相同的情况下,64GB 内存和256GB的内存差价竟达到了1300元之多。
通过查询iPhone X BOM(物料清单)可以发现,iPhone X使用的NAND来自东芝、海力士、美光等供应商,64GB NAND成本约为17.2美元,256GB NAND成本为45美元。两者之间的差值为37.8美元,约合 236.9元人民币。这与两者差价1300元的官方价格相去甚远。
128GB 大内存是强需求吗?虽然每个人心中都已经大概有了一个答案,但我仍打算从硬件、软件和数据三个方面来作证。
OPPO、vivo、华为、小米等厂商都在努力牵头biger than biger,将自己家的旗舰机包装上超大内存,海量存储的噱头,看似大内存将成当下趋势。而反观四家厂商中华为和小米线下走量的机型,答案便图穷匕见。
红米Note 5、魅蓝E3这样的1500元档机,均搭载了64GB内存,而荣耀畅玩7X、荣耀7C则显得更为“保守”,均配备为32GB起步。
千元机是各家手机厂商出货的重要阵地,在如此重要的市场上,产品不配备用户“强需求”的超大内存,除了出于成本的考虑外,还有可能是因为128 GB甚至更大的内存,对于这个价位段的绝大多数人不灵了。
不可否认,现如今的APP都十分臃肿。体积越来越大。你很难描述,十年前那个只有几兆便能聊天的企鹅和今天动辄100M的IM软件实现的核心功能有什么不同。
但软件生态并非一直在恶化。自去年起,轻量化、极简化的应用成为趋势,PWA(Progressive Web App)、微信小程序甚至快程序的出现,已经开始在目前已有的软件上开始做功能减法。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手机就能清净了。而这也将间接的省去了安装软件所需的容量空间。
如上文述,多媒体化早已成为事实。当前状态下,手机中存储以聊天记录、图片、音频、视频、软件(游戏)为主。伴随着4G时代增速降费的进一步落实,移动数据资费将迎来的触底,用户固有的存储和使用方式也面临着改变。传统以本地为主的存储方式将逐步变为服务器存储,云存储。包括,图片、音频、视频都将更多以在线的方式被使用和浏览。这势必将进一步淡化大存储在手机中的重要和必要性。
回归到开始提出的问题,手机内存,多大够大?又或者是手机屏幕多大才是黄金尺寸?在乔布斯时代,老爷子坚定的告诉用户,3.5英寸是最合适的比例。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厨子定义了4.0英寸,4.7英寸,甚至5.8英寸。乔老爷子没想到的是,技术发展的太快,手机能做成全面屏了。而手机内存多大够大呢?64GB?128GB?还是512GB?或许他们都低估了5G和“云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