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稚晖看这外观造型,如果我不告诉你这是一台电脑主机的话,你可能就以为它是小米新的「Pro 级」电视盒子。
也难怪,作为一台「微型计算机」,小米迷你主机也就 11cm × 11cm 的占地大小,只比小米自家的电视盒子大那么一丢丢,但也厚一点,含脚垫大概 3.8cm,比 3.6cm 的 Mac mini 要稍微厚那么一丢丢,不过得比 Mac mini 省地儿不少。
小米迷你主机比 Mac mini 省地儿是有道理的,首先有 Intel NUC 方案天生较先进的紧凑优势,相比之下苹果 Mac mini 的设计沿用已久;另一方面,小米迷你主机内部其实省掉了 Mac mini 变压器的部分,背面只有一个圆形的 DC 直流电接口,外置的电源适配器其实跟小米 120W 的手机充电器差不多,而不像 Mac mini 单交流电源线那般的「优雅」 —— 小米迷你主机这样的设计一来能把机身控制得小巧,二来其实还把一部分发热源分散出去了,减少机身的发热和散热用料。
迷你主机用的是哑光黑的铝合金外壳,顶面和侧面交汇有 iPhone 5 类似经典的 CNC 倒角切割,左右侧面有点状散热细网,背面有条状散热格栅,是散热风扇的风道出口。
其实整个设计没什么好说的,说不上很好看吧,但低调、耐看、不抢眼,这类小产品要的其实就是没有侵略性,摆出来不扎眼,隐藏起来不碍地方。
所谓 P 系列,其定位是在 U 系和 H 系之间,低耗高性能,定位高于低压 U 系列,而能耗要低于标压的 H 系列—— 说白了,i5-1240P 本身就是为轻薄移动笔电而生,同时天平往性能一侧靠的平台,用的是 10nm 的 Intel 7 工艺制程;CPU 部分吸取了移动 SoC 的灵感,用了 4 性能大核 + 8 能效核心异构混合的架构,12 核心 16 线GHz;而核显部分为锐炬 Iris Xe 的 Alder Lake-P 682 GT2。
这里我用 PCMark 对它的整体性能做了个基准性摸底,最终得分 5363 分,具体各项的得分在这里了,大家可以作为参考看看。
不过我们重点看 3DMark 里对性能需求较高的 Time Spy 得分 1496,其中显卡得分 1318(渲染帧率 8.47FPS、7.67FPS),CPU 得分 6475(渲染帧率 22.65FPS)—— 这个表现对于如此定位的产品来说,表现其实挺不错的。
跑分过程中,小米迷你主机不可避免地会有风扇运行的沙沙响声,不过讲真对 Windows 电脑(含笔记本)来说并不算大;而表面的发热在所难免,但在 22.4℃ 的室温环境下,也只是温热的感觉,不至于「烫手」,况且主机并不像笔记本电脑,使用时我们一般也不会主动去碰它,因此温度对使用体验的影响不大。
小米迷你主机的有线物理接口我个人觉得是够用了的,不考虑渲染压力的话,把两枚 HDMI 和两枚 Thuderbolt 4 接口都用上,单机带 4 台 4K 显示器也没什么问题,当然如果嫌锐炬 Iris Xe 核显不够用,用 Thunderbolt 4 口接一个外置显卡性能它又行了,不过这预算也是蹭蹭地涨啊。
所以小米迷你主机的适用范围其实挺广的,除非你对移动性有需求,对性能、扩展性更看重,或者是 macOS 这一卦的;若以上皆非,那么它作为一款 Windows 台式主机,已经能满足你日常家居、办公、轻度创作、中轻度游戏等场景的使用了 —— 不过这一切都仰赖于它小巧的体积,毕竟预算在 3999 元左右,其实能找到不少性能和硬件优于它的「品牌」、「台式」电脑主机,唯独小巧且够用,正是小米迷你主机这类 NUC 主机的最大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