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桃123网最早的时候,由于 CPU 频率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的时钟速度,从而影响到程序的显示、刷新频率,所以对于最早期的电脑来说, 超频 不见得会让用户体验更好。比如在某些游戏里,如果超频了电脑,那么游戏里的敌人运动速度就会显著变快,反而会使得难度加大。
src=但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内置时钟与 CPU、显卡的运行频率 脱钩 ,超频芯片的行为不再会对程序的运行效果造成负面影响,而是纯粹只剩下了正面的性能增益。所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超频 开始成为了大量用户的共识,甚至是一种乐趣。
那么 PC 里到底有哪些部件可以超频呢?诸如 CPU、显卡、内存这些当然都属于大家都很熟悉的东西。除此之外,例如显示器面板、SSD 的主控制器,甚至是鼠标的光学引擎等,其实也都有 可超频 的产品。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如今绝大多数的民用 CPU(甚至包括一些专业向的工作站产品)都会强调 可超频 的特性,甚至刻意引导用户去超频使用。但在显卡领域,关于超频的各类宣传和讨论,现在却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其实对于显卡进行超频的风潮,几乎是从民用 3D 加速卡刚开始兴盛时,就已经出现了。
在那个时候,部分 会玩 的玩家通常喜欢购买一些价格较低、但核心规模与高端型号相差不大的显卡,然后再通过大幅度的超频,来使其获得显著的性能增益,达到甚至超过对应高端 / 高频型号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 低端型号与高端型号核心规模差别不大 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
src=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三易生活查阅了大量资料,以 NVIDIA 的显卡为例,统计了他们从 2000 年第一季度的第一款 GPU(GeForce 256 SDR)至今天(GeForce RTX4090)、全部已知的民用单芯旗舰显卡与次旗舰之间的差异。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没有将 TITAN 系列计算在内,因为它纯粹面向发烧友,所以已经不具备与普通型号在性价比上的任何可比性了。
src=通过这张横跨 22 年的规格对比表大家就能清楚地看到,旗舰显卡与次旗舰显卡之间的差异,已经一步步从最初核心数量相同、仅有频率差异,发展到了今天动辄两者之间相差百分之 50、甚至更多的核心数量,显存规格也差异极大的地步。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很大的原因,其实在于曾经的显卡普遍核心规格小,从入门级到旗舰往往普遍都只有几个、十几个,或是几十个核心,所以很难指望这些显卡靠核心数量的差距来进行区分。
src=但现在的情况就明显不同了,旗舰显卡的核心数量已经接近 20000 个,而入门级产品才有不过 2000 出头的核心数量。在如此巨大的跨度面前,显卡自然就变成了以核心数量、而非频率作为主要拉开性能差距的手段。而过大的核心数量差异,就会使得一切的超频都变得毫无意义。
也就是说,即便你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低一级别的显卡超到 冒烟 ,结果很可能远不如别人轻轻松松加钱买个级别更高的产品来得好。
如果对于显卡的历史比较了解可能就会记得,此前有过好些时期,不同代次的显卡实际上是共用同一个架构。
又比如 Kepler 架构也是这样,它无论在台式机、还是笔记本电脑上,都对应了从 600 系到 800 系的三代产品。
是的,这就是所谓的 马甲卡 。但在规划产品的时候,厂商们为了让后出的、 新一代 产品在实际性能上能与老型号客观上拉开差距,所以往往就会对后出的型号进行超频处理。
于是乎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这其实反过就代表着为了让后续的 马甲型号 能有提频空间,其所对应的较早期版本,实际上往往会刻意压低运行频率。正因如此,它反而就给玩家留出了较大的超频空间。
src=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初代的 Kepler 架构次旗舰移动显卡 GTX675MX。大家都知道,Kepler 架构在设计上是可以轻易跑到 1GHz 以上频率的。但 GTX675MX 为了给后来的 GTX770M、GTX870M 预留提升空间,默认频率只有不到 700MHz,这就导致它几乎有着 50% 左右的巨大空间。以结果来说,当时的笔记本电脑玩家可以轻易找到 GTX675MX 的大幅度超频 VBIOS,进而 免费 体验到巨大的性能提升。
src=然而到了现在,情况很明显已经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自 GTX900 系以来,已经几乎再看不到类似的 马甲卡 现象,各大厂商现在都是一代就换一次架构,所以导致我们不可能再见到那种出厂故意把频率设定得很低的显卡。相反,如今无论显卡、还是 CPU,都倾向于将出厂频率定得很高,从而尽可能挖掘其商业价值,也就是所谓的 出厂灰烬 。虽然对于普通玩家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对超频用户而言就不太友好了。
在过去的很多代显卡里, 频率 其实都是一个固定的数值,就算存在着类似睿频的机制,也只不过是一个额外的、会在开启游戏时自动切换到的 高频率档位 而已。因此当玩家对显卡的进行超频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可以直接在运行游戏的时候,让显卡跑到这个自己超出来的、更高的频率上。
src=显卡的自动超频机制,往往会使得它们在实际运行中达到远超标称的频率
但对于最近几年推出的、最新的显卡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厂商标称的 出厂频率 其实只相当于一个 基础频率 ,到了运行游戏时,显卡就会自动根据游戏负载、温度、供电的冗余情况,不断的自动调整实时频率,并尝试对自己进行 实时自动超频 。
src=以这块非公版的 RTX4080 为例,它的功率上限可以解锁到 140%,此时其自动超频幅度就会大幅上涨
因为你或许很难提升显卡长时间运行时的 基础频率 ,但它在游戏中的这种自动超频却是动态的,所以稳定性也会比一个不变的高频率要更高。
src=然而这也就意味着,要想让显卡实际在打游戏的时候跑到更高的频率,根本就不需要对它进行手动 超频 。相反应该购买更好的机箱、更高功率的电源,同时选购那些供电更充足的高端非公版显卡。这样一来,哪怕不玩游戏时的 默频 看起来与普通显卡没啥区别,但实际上在游戏中, 自动超频 功能却可以跑到高得多的频率上去,从而切实的提供更高的游戏性能。
这样一来,传统的各种 显卡超频 思路、操作和技巧,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完全被判了 死刑 。因为你就算再怎么懂得超频,也比不上买个好机箱、配个顶级的非公旗舰显卡,上个钛金千瓦大电源来的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