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上恶魔心本文为《程序员本机械革命Code 10评测》一文中篇,全文5000余字40张图片,中文版在首发,英文版将稍后在发布,分为以下章节:
由于笔者目前还是时间管理学徒,本评测上篇于2021年12月中旬发出之后,一个月后的今天才发出这个下篇,所以,先向各位久侯的读者说声抱歉了!
之前,笔者对各位读者也曾多次表态:今后的作品将尽力不无疾而终(即不再东方不败式地“太监”),这算是一个君子协定,各位读者可以以此为据,不断督促。
在上篇发出之后,不少读者对机械革命Code 10(下文简称为Code 10)很感兴趣,纷纷留言评论,其中有(应该是)机械革命Code 10官方产品经理“来听听阿璞怎么说”的留言,大意如下:
此时,笔者不便继续发散思维,还是先完成手头的Code 10的第一代的评测为先。
Code 10作为一台16英寸16:10屏幕的机型,由于比较罕见地放弃了独立显卡而采用移动标压版处理器,其机体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状态:比常见的主打轻薄的机型要稍厚重,但比绝大多数拥有独立显卡屏幕同尺寸的机型大为轻薄----厚度控制在18毫米之下,重量不到1.6公斤。
其屏幕两侧边框宽度,几乎使人无话可说;上边框在保留最基本的摄像头和麦克风阵列的基础上稍宽;而下边框的宽度,则借助贯通下沉式的屏轴设计,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视觉效果。
稍有担忧的是:其上盖材质是“航空级镁铝合金”,其刚性足以应对日常场景,但由于整个屏幕上盖非常薄,在笔者双手大力扭曲或按压之下,屏幕显示是会出现波纹现象的。这个现象,是当下几乎所有笔电都难以避免的。
但Code 10的机身基座的刚性完全没有问题,无论是大力按压或扭曲,还是使用单手握持一角做剧烈运动,都没有观测到有变形或异响。
当然,Code 10有近1.6公斤的重量,和某些重量控制在1公斤以下超级轻薄笔电比较,长时间单手握持还是比较吃力的,毕竟其主打方向,还是足够轻薄之下有着最强的CPU性能。
所以,笔者认为:某些极度需要CPU性能的用户,在移动工作中使用Code 10之时,应该是“神闲气定”、不会为其1.6公斤的重量而耿耿于怀的。
一台笔电要使用户“神闲气定”,光有足够坚固的机体、合适的重量尺寸和强悍的性能,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人机交互重要组成部分键盘鼠标。
Code 10官方宣称的“84配列背光键盘、全尺寸方向按键、1.4mm键程“,确实完全做到一个都没错。在上篇中已经说过:程序员常用的Del按键在最右上角,Home、PgUp、PgDn、End四个按键,竖列在最右侧,这些布局很不错。没有独立的数字小键盘是个遗憾,特别是右Shift按键被标准大小的上方向键抢位,这对于大多数程序员用户来说,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的。
笔者首次开机之时,启用这个触摸板之时,出现的是需要激活产品的提示,在连接网络之后才会自动激活。
发现这个名为Luckey的多功能触摸板,正式名称是“超薄智能键盘”,由北京拉酷(Laku)公司出品,此设计获得过多项国际设计大奖,并已被多个品牌采用。而拉酷公司创始人,也是少有的七项国际顶尖创意设计奖项世界冠军,曾包揽世界设计界最权威的三大奖项(德国红点设计至尊、德国iF国际设计,美国IDEA)
这样看来,Code 10在触摸板方面确实下足了心思,机械革命和拉酷公司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合作。
经过笔者实测,这个多功能触摸板确实好于普通触摸板:面积大、功能多,在充分熟悉优化自定之后,能如虎添翼。这是Code 10的一个亮点。
依据型号ID为MNG007DA1-2查询,得知为华星光电(CSOT)出品,面板为LTPS TFT-LCD液晶模组,使用WLED背光,为广视角薄屏(厚度没超过3.2毫米)。
sRGB符合官方标称的100%,对于程序员来说完全无问题,对其他不少场景也足以应对;
色调响应(Tone Response):色调响应曲线和显示伽马(显示光度)2.2几乎完全重复,只有着0.01的偏离度,比较优秀;灰阶在20~80%范围内差距很小,在6330至6260开尔文之间。亮度和对比度(Brightness and Contrast):亮度最大值为331.2尼特,稍低于官方标称的350尼特,但绝对值是属于够用范畴;实测对比度在最高亮度时为1300:1,比较优秀;以上实测亮度和对比度,属于当下良好屏幕。屏幕的均匀性(Screen Uniformitu):色彩均匀性(Color Uniformitu):在亮度最高时出现的最高Delta E值为3.6,右下角部最高,左下角最低;屏幕的色彩均匀性比较不错。
亮度均匀性(Luminance Uniformitu for Brightness)在亮度最高时,出现的亮度最大差异值为17%,右上和左下角最亮,中下部最暗;屏幕的亮度均匀性还好。色彩精确度(Color Accuracy):在1F时出现了Delta E最大值2.89,均值为1.14,比较优秀;
综合评价(Monitor Rating):按照Spyder X Elite的评价标准,给予屏幕综合评价如下:色域、色调响应和对比度,都是5分的满分;白点、色彩均匀度、色彩精确度都是4.5分的高分;亮度均匀度也有4分;最终(整体额定值)综合评分为4.5分,属于比较优秀的屏幕。
从以上实测数据来看,这台Code 10的屏幕,笔者认为是一块比较良好的屏幕:1. 16:10比例、2560x1600分辨率和100% sRGB色域,使得显示内容、画面精细度和常用色彩表现,都能得到不错的确保;2. 逼近90%的屏占比、120Hz刷新率和支持DC调光,使得外观锦上添花,用户在长时间使用之时,也能确保不错的舒适度。3.最高亮度逼近340尼特,对比度高达1300:1,外加防眩光雾面屏,在户外光线明亮之处,实测能确保用户正常使用;当然,在色域方面,尚不能充分满足创作设计用户的需求,不过这也不是Code 10的定位所在,可以理解。对于游戏用户来说,由于有着2560x1600分辨率的同时、还支持120赫兹的刷新率,Code 10的屏幕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图形性能上还进行额外加强---关于这点后文再详谈。综上,Code 10的机体、键盘鼠标、屏幕讨论完毕,接下来,应该就是开始评测内容最主要的性能实测了。
开始性能实测之前,先看看Code 10的原厂预设状态和配置是如何的。进入原厂预装系统,笔者使用WinPE系统引导,启用DiskGenius查看了原厂预装硬盘的信息,发现官方在必要的Windows Re tools、ESP和MSR这三个隐藏分区之外,将硬盘分为两个分区:1.其中一个分区大小为200GB,作为Windows系统安装分区,另一个分区拥有剩余的700多GB,作为数据分区;2.系统安装分区出厂使用最后的时间应为2021年11月25日,而笔者收到的时间为12月11日,间隔时间属于正常;3.数据分区中保存有官方驱动和电子版用户使用手册,既环保又方便。
进入系统打开设备管理器查看的主要硬件如下:intel移动标压版处理i7-11800H和集成显卡,三星PM9A1 1TB SSD,intel WiFi 6 AX201无线网卡加蓝牙,Goodix指纹识别器,MTD摄像头。
下面是笔者决定购买Code 10的重要原因之一:拥有雷电4和USB 3.2。
系统预装9个程序占用212MB硬盘,非常简洁。开机内存使用2.6GB,感觉非常清爽。
然后使用使用LatencyMon对驱动延时进行检测,在长达近2小时的检测过后,全面显示绿色,说明这台Code 10出厂预装驱动延时整体表现非常优秀!如果有条件的用户,可以用其来试试被苹果笔电霸占主要地位的音频编辑工作,或许能经受极度要求驱动低延时的音频编辑工作的考验。
Code 10的intel移动标压版处理i7-11800H参数如下,和其他笔电比较同型号比较无差异:第三级缓存为24MB,8核心16线GHz,同时带有intel UHD集成显卡。
在得分曲线瓦为绿色曲线次测试之后,得分断崖式下跌到1300多分,直到测试结束;而45瓦的白色曲线的表现良好,整体波动不大,自始至终保持了在1510分之上。至于55瓦的红色曲线,整体波动也不大,但其数值,基本都处于白色曲线瓦的得分曲线,均稍高于ThinkPad P15v Gen 2之上的intel Core I9-11950H的黄色曲线瓦得分曲线瓦之时还要略低?在压力测试(Stree Tests)环节,将对此点进行详解。3DMark CPU Profile使用3DMark CPU Profile进行测试,Code 10之上的i7-11800H,在CPU PL1设置为35瓦、45瓦和55瓦之时,其得分如下:最大线线。
只有后两者的多线程成绩差异很小、单线程三者几无差异----就算3DMark CPU Profile基准测试,是并不需要长时间持续运行的,但55瓦之下的爆发性能,和45瓦相比,提升依然不明显。
在BIOS中,对其只有DVMT图形内存有三种可选设置,默认为256MB。由于Code 10不是主打图形性能的机型,笔者只测试了其默认状态的性能。
证明了CPU的PL1改变,不会对集成GPU造成有何性能变化。同时看出集成显卡的性能确实距离独立显卡的很有很大差距。
Code 10拥有两个M.2 2280 SSD插槽,其中,位于电池和一侧扬声器之间插槽,为主硬盘插槽,支持PCIe 4.0 SSD,另一个则只支持PCIe 3.0传输模式。
出厂的BIOS,硬盘模式预设为AHCI,没有开启intel RST硬盘模式。当硬盘数量满足之时,开启RST可以组建RAID 0和1。
1.Code 10的CPU性能发挥不错,已经稍高于ThinkPad P15v Gen 2之上的intel Core I9-11950H;2.Code 10的BIOS中PL1的有三个可选设定值,35瓦确实节能,但55瓦似乎效果不大;3.Code 10的集成显卡性能发挥正常;4.存储部分:a.在内存方面,两个内存插槽,16+16=32GB,够用,而且方便用户进一步升级;b.两个M.2 SSD插槽,其中一个支持PCIe 4.0,可支持RAID 0或1,性能实测良好,对于大多数用户、大多数使用场景来说,在性能、功能和容量上均无问题;c.官方计划中的SD读卡器被取消,用户只用外接USB读卡器的方案来解决,遗憾。由此看来,Code 10的性能、功能就是“举棋若定“了。
Code 10是主打CPU性能的集显机型,免去了很多图形性能方面的测试,但由于其CPU PL1可选值有三个,与此相关的测试也合计需要三遍,所以测试还在进行之中。而行文至此,本篇文字也已有5000余,图片40张,按笔者惯例就此为止。以上问题,相信都应该在《程序员本机械革命Code 10评测》下篇中得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