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雅涵比基尼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是半导体封装与互连技术中的一项革命性创新,旨在突破传统键合技术的物理极限,实现芯片间更紧密、高效的连接。它融合了的优势,成为先进封装领域(如3D IC、Chiplet 等)的核心支撑技术。
混合键合是一种通过金属- 金属直接键合与介质- 介质键合同时发生的互连技术。在微观尺度上,它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芯片间的连接:
·金属键合:芯片上的金属焊盘(通常为铜,Cu)通过原子级扩散直接连接,形成导电通路,替代传统的 solder(焊料)或微凸点(Micro Bump)。
·介质键合:金属焊盘周围的介质材料(通常为氧化硅,SiO₂)通过化学键(如共价键)紧密结合,实现芯片间的机械固定和电气隔离。
这种“金属导电 + 介质固定” 的双重作用,让芯片互连突破了传统技术的尺寸、密度和性能限制。
关键突破:混合键合的间距可缩小至1μm 以下,是传统技术的 1/10 甚至 1/100,大幅提升芯片互连密度,同时降低接触电阻和信号延迟。
1.表面预处理:对芯片的金属焊盘(铜)和介质层(氧化硅)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确保表面平整度达到纳米级(通常≤1nm 粗糙度),同时去除氧化层和杂质。
2.对准与贴合:通过高精度对准设备(误差≤100nm)将两片芯片的焊盘和介质层精准对齐,施加压力使表面紧密接触。
3.键合反应:在高温(通常200-400℃)和惰性气体环境下,铜原子通过扩散实现金属键合(形成原子级连接),同时介质层通过化学反应(如羟基缩合)形成稳定的共价键连接。
整个过程无需焊料或粘合剂,完全依赖材料本身的原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因此被称为“无焊料键合”。
1.超高互连密度:键合间距可缩小至1μm 以下,支持每平方毫米数百万个连接点,为 Chiplet(芯粒)集成、3D 堆叠提供关键支撑,实现 “系统级芯片(SoC)” 的等效性能。
2.超低信号延迟:铜- 铜直接键合的电阻远低于传统焊料连接(可降低 50% 以上),信号传输速度提升,功耗降低,适合高频、高速芯片(如 GPU、AI 芯片)。
3.高可靠性:介质键合提供稳定的机械支撑,金属键合抗疲劳性更强,可承受高温、振动等恶劣环境,提升芯片长期运行稳定性。
4.薄化与轻量化:无需焊料凸点,芯片堆叠厚度显著降低,适合轻薄化电子设备(如手机、AR/VR 设备)。
·3D IC 堆叠:如DRAM 与逻辑芯片的垂直堆叠(如 HBM 内存与 GPU 的连接),大幅提升存储带宽。
·Chiplet 集成:将多个功能芯粒(如计算、存储、接口)通过混合键合集成,替代单一大型芯片,降低设计难度和成本。
·图像传感器:如CMOS 图像传感器与逻辑芯片的键合,提升像素密度和数据传输速度。
·高性能计算(HPC)与 AI 芯片:通过高密度互连降低信号延迟,满足算力需求。
·工艺复杂度高:对表面平整度、对准精度要求极高,设备投资大,良率控制难度大。
·材料兼容性:需开发适配的铜表面处理技术、介质材料(如低介电常数材料),以进一步提升性能。
·更大尺寸键合:从单芯片键合扩展到晶圆级键合(Wafer-to-Wafer),提升生产效率。
·新材料应用:探索钴(Co)、钌(Ru)等金属键合材料,或更先进的介质材料(如氮化硅)。
·与新兴技术融合:结合量子点、二维材料等,推动更微型化、多功能化的芯片互连。
混合键合通过“金属直接键合 + 介质键合” 的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互连技术的物理限制,是半导体产业向 “More than Moore”(超越摩尔定律)演进的关键支撑。它不仅提升了芯片的性能和集成度,更推动了 Chiplet、3D IC 等先进封装技术的落地,为 AI、5G、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随着工艺成熟和成本下降,混合键合将从高端领域逐步普及,成为未来半导体互连的主流技术之一。
半导体封测()行业媒体是产业全链条的信息枢纽,聚焦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核心环节。追踪英特尔、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全球巨头动态,解析光刻、EDA、先进制程等关键技术突破与瓶颈。实时播报行业规模、市场格局变迁,如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波动、区域竞争态势。同步传递政策风向、资本动向,为从业者提供技术迭代、市场布局的精准参考,打通产业信息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