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剑师改前段时间我一直想换台电脑,因为之前已经淘汰了两台笔记本了,就想换台台式机,后面经过考虑,最终决定自己组装一台,这样后续如果想要升级配置也比较方便,但我是个纯小白,只能现学现做了。
组装一台电脑需要的配置有:CPU、主板、内存条、显卡、硬盘、机箱风扇、电源、机箱、显示器。
如果CPU不具备核心显卡,即集成显卡,则需要购买独立显卡电脑才能正常使用,反之,如果CPU具备核显,则不需要独立显卡,电脑也能正常使用。
CPU分类:相同型号的CPU有不同后缀的版本,后缀一般与超频、核显、功耗这三个特性有关,下面为Intel和AMD处理器常见的后缀及代表的含义。
i9-9900KS,S指的特别版本,可以理解为英特尔精挑细选出来体质更为优秀的CPU,相较9900K具有更强的超频属性
R:带有核心显卡且通过BGA封装在主板的芯片上的CPU,常用于一体机和小型服务器
主板是链接其他电脑配件的载体,起到承载链接的作用,关系到整台电脑的稳定性与扩充性。上面有很多接口和槽位,CPU,显卡,内存,都安装在主板上面,另外包括鼠标、键盘、显示器也都可以链接到主板上面。
不同型号主板上的CPU插槽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讲“英特尔是板插U,AMD是U插板”,即使都是匹配英特尔的主板,不同代的接口也不一样。所以具体采购时一定要靠考虑CPU和主板是否搭配,避免接口对不上。
主板的品牌有很多,一线品牌有华硕、微星和技嘉,二线品牌有华擎,三线品牌不说了,也不建议购买。一般只推荐一线品牌的主板,价格比二线或三线也没贵多少,但稳定性是远高于二线和三线品牌的。
主板按大小分类,常见的有ATX、MATX、ITX,其中ATX是常规标准的,MATX是小一号的,是目前消费市场上最常见的型号,ITX是17CM*17CM最小号的。
这里主要注意主板和机箱的匹配,大机箱一般能装大板,也能装小板,不过小机箱就只能装小板,装不进去大板。
CPU要运行程序需要从硬盘调取,但硬盘又有距离,所以需要用内存条来做一个连接。
双通道是指对两个物理内存条的同时数据传输,而主板上的四个内存插槽,有两种颜色的区分,并且在旁边有标示主次通道的区分,一般只需要插两根在主通道上就能满足双通道的性能了,而剩下的两个插槽也是双通道,但是属于备用,当主通道内存占满时,会把多余的数据转到备用内存条上。所以插4根内存条,只是增加了内存容量,并没有提升传输速度。
双通道的优点主要是提高了带宽和电脑的读取速度,对于绘图类、游戏类的朋友们来说比较适用。
在有独立显卡的情况下,双通道和单通道的差距基本上看不出来,但是你玩某些优化差的游戏的时候,双通道和单通道的差距就明显了,双通道优化会好很多,如果你用的是核心显卡,双通道内存对核心显卡的提升非常大。
选择CPU时,可以查看内存通道,双通道内存通道为2,选择主板时,可以查看内存插槽是2还是4。
(2)如果是两条内存,要1、3,或2,4插,也就是相同颜色的成对用;如果是四条内存,那就是1、3一组,2,4一组对插。
(1)不同容量的内存可以组成内存双通道。如一条是8GB,一条是4GB,8GB那条分出4GB同另一条组成4GB双通道,剩余4GB是单通道。
(2)不同频率的内存可以组成内存双通道,但频率会自动降低到最低那一条。如两条内存一条是1600,另一条是1333,1600自动降低到 1333使用;四条内存分别是1600,1333,1333,1066,高频内存自动降低到 1066使用。
16G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足够的,除非是要吃内存的专业软件需要才考虑选择32G及以上的内存大小。
内存都会标注频率,2666hz、3000hz、3200hz、3600hz、4000hz等,根据需求选。标注的内存频率是内存频率下限,是保底值。(注:购买高频内存需要进bios开启xmp,不然只会在默频运行)
有超频需求的是选内存颗粒,不超频就是选频率,可以查查购买的CPU建议的频率。
内存超频,主要是看内存的颗粒,颗粒决定了时序和频率,颗粒也决定内存的上限。
在其他因素不构成瓶颈的情况下,购买的内存标注的内存频率为保底值,表示小于等于这个频率可以毫无压力运行,可以自己手动尝试超频。在主板不能超频的情况下,内存频率的下限由内存本身决定,内存频率的上限由CPU默认内存频率与内存体质较低的值决定。在对内存超频的情况下,内存频率将无视CPU的默认频率,此时内存频率的下限由内存本身决定,内存频率的上限由内存体质、IMC性能/体质,主板布线与电气性能这三者最低的值决定。
1个通道对应1个内存槽就是1DPC,如1个双通道主板有2个内存槽,1个四通道主板有4个内存槽,这个就是1DPC的主板。
1个通道对应2个内存槽就是2DPC,如1个双通道主板有4个内存槽,1个四通道主板有8个内存槽,这个就是2DPC的主板。
T-Type插13槽时,讯号到达中间后会进行一次折返,和从CPU过来的链路产生干扰,插24槽以后讯号直接送入内存,虽然都有T-Type布线导致的残线槽来讲干扰还是会少一点,电气性能会比插13槽高一些。T-type适合插4根。
D-Type如果插24槽是没有残线槽就有了两条残线,导致并行的串扰,电气性能降低。D-Type适合插2根。
开机内存自检的时候显示“DUAL就说明双通道开启成功,你也可用cpu-z这个软件看看是否开启。
如果开启不成功,就进bios,然后在bios内存设置里找到DUAL并把相关的设置改为“enabl就行了。
根据内存频率确定,如果购买的内存频率是中低频率,可以分两次购买,体质相差应该不大,如果是高频频率,建议一次性购买一套2条的,体质相差不大,不影响性能稳定性。
要注意的是,显卡的性能并不会影响CPU的性能,因为显卡的工作是在CPU之后的。比如不少高端的超极本都会采用i5甚至i7搭配核心显卡的组合,一方面是为了轻薄和低功耗,另一方面这种本本一般用来进行文书、影音和简单的PS工作,属于比较依赖CPU的工作。
一是定位相同。低端CPU配低端卡,中端CPU配中端卡,高端CPU配高端卡。比如i3配60系列显卡,i5配70,i7配80等等。
二是价格成比。一般来说CPU和显卡的价格比在1:1.2到1:5之间就算比较适合。但也不排除有时候价格会有波动。
1.普通办公娱乐:对配置的要求不高,cpu与显卡在入门水平就行,甚至可以不用独立显卡,买一个带核显的cpu即可。
2.图形处理,3D建模:对cpu与显卡的要求稍高,可以选择中档的cpu搭配中档的显卡,这个是一般情况下的,如果是更加专业的那么需要更专业的作图显卡。
3.玩网游等中小型游戏:这类游戏对配置的要求都不是很高搭配入门级的cpu和显卡就可以满足。
SSD,即固态硬盘,使用flash作为存储介质,由于没有运动部件,所以读写速度要比传统的机械硬盘速度快很多,但是价格更高。
HDD,即机械硬盘,使用一个磁盘作为存储介质。在通电状态下,磁盘在电机的带动下高速运转,有一个安装在机械臂上的磁头在芯片的控制下,顺序的访问磁盘上存储的数据。通常磁盘的转速分为5400转/秒,7200转/秒,以及超过上万转/秒。5400转通常是用于笔记本电脑的,7200转通常用于台式机即服务器,而上万转以上的硬盘用于对性能要求非常高的场合。
顺序读写速度是对大文件读写速度的衡量指标。由于文件很大,拷贝或者移动文件的时候,需要对硬盘进行顺序的读写,这个指标越高,表明硬盘在读写大文件时速度快,性能好。
随机读写速度是衡量读写小文件时磁盘的性能。我们平时使用电脑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读写一些体积较小的文件,所以这个指标的好坏更能体现出硬盘在平时使用的性能。
固态硬盘读取速度较快,但是数据存储的寿命没有机械硬盘长,不适合作为数据盘使用,适合做系统盘。机械硬盘不耐机械冲击,要防止摔落,且有一定的噪音。另一方面,机械硬盘的价格相对固态硬盘低,适合做数据盘,保存大容量的数据。目前在服务器上机械硬盘仍是主流的存储介质。
如果要做系统盘使用,建议选一款价格和容量适中的固态硬盘。如果要保存数据,建议选一款大容量的机械硬盘使用。
A元器件想和B元器件传输数据,需要建立通路,像这种不同设备之间交互数据的通路被称为总线。总线在单位时间内能传输的数据量被称为总线的带宽。
协议是电脑内部的一种规矩,两个设备只有协议完全一样或者相容,他们之间才能进行通讯。
硬盘想要和其他电脑元器件交互数据,就一定需要数据协议作为沟通,传输总线作为媒介,还需要物理接口让硬盘能够接入。三者都能限制一块硬盘的性能发挥。
大部分时候,不需要考虑协议和接口,只看传输总线的承载能力。判断出一个硬盘的传输总线的承载能力,就能基本判断出一个硬盘的速率上限,这里判断出来的是接口的速度上限,实际硬盘能跑多快,还得看硬盘的设计与用料。
SATA III (Serial ATA) 是一种流行了很多年的硬盘接口类型,目前的机械硬盘以及早期的固态硬盘使用的都是这个接口,如下图所示:
固态硬盘的外形有三种,分别是2.5寸SATA硬盘、PCIe接口以及M.2接口。三者区别如下:
1.2.5寸SATA:需要主板有SATA接口才能使用,速度相对慢,读写速度在500MB/s左右。
2.AIC:通过PCIe插槽安装在主板上,需要主板支持PCIe x4和x16插槽。PCIe的传输速率要远远高于SATA接口,所以PCIe硬盘的性能较高,缺点是由于要占用PCIe插槽及总线,所以对主板的要求较高。
3.M.2:形状类似内存条,但是体积更小,名字中用4位数字标明规格。这种硬盘直接安装在主板上的M.2插槽上。M.2的接口也有两种不同的规格,一些旧的M.2接口使用的是SATA通道,如下图中上部图片,传输速率较低。而新的M.2接口采用的是PCIe通道,即NVMe,如下图中下部图片,传输速率较高,要注意区分。
固态硬盘的容量从200多GB到几个TB不等,通常500GB、1TB比较合适,每GB的价格随着容量的增大会越来越贵,容量低于250GB不宜考虑。
可以采取固态硬盘+机械硬盘组合的方式进行配置,固态硬盘用来当做C盘安装系统,满足一些对硬盘读写要求比较高的游戏或软件。机械硬盘用来存储各种文件,以及一些对于读写速度要求不高的游戏,软件等。也可以仅安装固态硬盘。
台式机主板一般来说都不止一个sata的接口,两个硬盘都是可以通过sata数据线和sata电源线连接在一起的,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安装好之后,需要把系统安装到固态硬盘中,启动速度会比较快一些,固态硬盘可以分区也可以不分区,数据存储可以放在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千万不能自己拆,不能沾染任何灰尘,不要买缓存容量为256兆的机械硬盘,尽量选择7200转缓存容量为64M的机械硬盘,因为缓存容量为256兆的机械硬盘性能下降严重。
散热器是把芯片产生的热量从芯片传递出来散发到空气里面,风扇可以加强散热器周边的空气流通,让热量更快地从散热器本体流通出来。散热器和风扇不是同一个装置,但是通常买到的散热器是自带风扇的。塔式风冷散热器包含散热塔本体和风扇,一体式水冷散热器包含一体式泵排和风扇。
显卡主要分为双风扇显卡,三风扇显卡,涡轮散热显卡,都可以散热,显卡不需要额外散热。
CPU需要额外散热。如果使用的是一体式水冷散热器,热量可以从冷排向外排出机箱外。如果是风冷散热器,只能把热量从散热塔吹离,而无法排到机箱外,这样热量会越积越多,而显卡本身都是下压式风冷散热,显卡热量也会在机箱堆积,这样会导致机箱内部温度越来越高。
不管CPU是风冷还是水冷,都需要给机箱安装一些风扇,把散热器散出的热量排出到机箱外面。
电脑的风扇一般正面都是吸风的,有型号和参数的背面是出风的。有个别型号风扇是不一样的,风扇上一般有标识,注意区分。
(1)通常机箱应该是正前方三个风扇进风,风扇正面对着机箱外部吸风,背面对着机箱内部出风,从正前方吸入冷空气到机箱内部,机箱背面风扇通常用来排风,应该跟正前方风扇朝向一样,正面对着机箱前面吸入机箱热风,背面对着机箱外部,排出机箱内的热气。
(2)显卡如果是自带下压式风冷,是从下方吸入冷风,然后热量从侧面排出后,通过顶部的风扇和尾部的风扇排出机箱外,显卡如果是涡轮显卡,是从涡轮下方吸入冷风,直接从显卡的尾部排出,不会在机箱内部堆积,所以涡轮显卡是不依赖机箱风道的,但是涡轮显卡噪音较大,温度表现也不如下压式显卡好。
(3)电源本身自带下压式风扇,直接对着机箱底部,从机箱底部吸入冷风,尾部排出热气。
如果是塔式风冷散热器,散热塔最好是纵向放置,风扇朝向和前面三个统一,就是正面向前,背面向后,构成顺向风道。
如果是一体式水冷散热器,一般是把冷排挂在顶部,出入水口放在机箱前的位置。
(2)如果是中低级别配置,如i5+60级别的显卡,至少把尾部出风风扇装上,有条件最好顶部也装一个出风风扇,把出风风扇设置好,进风风扇要求不高。
(3)如果是高级配置,如i7+70或者80级别的显卡,要保证顶部和尾部各一个出风风扇,前面1个或2个进风风扇,
(4)如果是更高级别配置,如i9+90级别的显卡,最好风扇装满,前面三个进风,顶部三个出风,尾部一个出风。
风冷散热非常依赖通风,因此需要给机箱额外加风扇,水冷不依赖机箱风道,但是目前显卡都是自带下压式风冷的,所以不管CPU用的是风冷还是水冷,都要注意机箱的通风,保证显卡的温度正常。
装机电源千万不能省,买大不买小,功率买大了不影响使用,买小了影响使用,买贵不买贱。
电源负责为整台主机和部分外设提供能源,所以需要计算的就是这部分配件的功耗。
确定主板供电接口,主板一般是采用1个24pin标准接口。再确定CPU,独立显卡,硬盘供电接口,硬盘数量有几个,就需要几个SATA线的L型接口。还有一些其他设备的接口根据实际需求数量来确定。
非模组化电源:出厂就已经固定自带了全部的线材,你不能选择用哪条不用哪条,哪怕是多出来的用不上的也只能挂在那里用扎带绑好,不方便理线,但优点是便宜很多。
模组化电源:分为半模组和全模组。半模组的就是电源上已经固定带了主板24pin和CPU 8pin的线,其他线材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全模组就是所有的线都不固定,全部自己接,优点是方便理线,缺点是价格较贵,插拔多了线材可能松动连接不稳定。
如果预算足够建议选择模组化电源,价格相比同级非模组化电源也没有贵很多,理线.确定电源的尺寸和外观
需要根据电源规格确定机箱规格,一般都是ATX标准电源,ATX标准电源宽度是一样的,但是长度不一定,所以需要注意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