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皮人目前主流就是RJ45网络接口,八个触点适配T568A或者T568B型的双绞线,一般使用的网线B型的直通线,网络接口的上方有两个指示灯是代表是否有信号通过。对于网络接口来说,并不像USB2.0和3.0有颜色表示,不过有些主板的网络接口支持颜色区分,比如Intel千兆网卡或者killer杀手网卡,分别为蓝色和红色代表。
USB接口中文名为“通用串行总线”,插到USB上的最为常见的设备是USB键鼠、U盘、移动硬盘等。而USB接口拥有多种规格,比如USB2.0、3.0、3.1,分别以黑色、蓝色、红色代表。后续版本相对前代主要表现在传输速度上的提升。
此外,还有一些USB接口还附带一些其他功能,例如上图左边的接口是专门刷写BIOS的,将U盘插入就可以在BIOS中进行刷写,而右边Keybot接口是专门为华硕“键盘精灵”准备的接口。
这些小圆孔是用来连接音频设备的,想必大家也都非常熟悉,如图这是一组比较常见的五孔一光纤的音频接口,左上角的方形接口就是光纤输出端口,可以将音频信号以光信号的形式传输到声卡等设备。REAR为5.1或者7.1声道的后置环绕左右声道接口,C/SUB为5.1或者7.1多声道音箱的中置声道和低音声道,六孔的音频接口还会有SIDE接口,是用来连接7.1的侧置环绕左右声道的接口。
目前比较主流的视频接口主要分为两大类,比较传统的模拟信号接口VGA,以及比较新的数字信号接口DVI、HDMI、DP等,其中大多都有不同的变种,比如常见的DVI接口就分为DVI-D及DVI-I,其中DVI-D型只能输出数字信号,而DVI-I既可以输出数字信号还能输出模拟信号。通常来说,同样的信号模式下接口可以直接互相转换,而如果是数字转模拟或模拟转数字就需要有处理芯片的支持了,所以有时候如果购买质量太差的转接器就容易出现没有信号输出或者输出不稳定的问题。
首先来介绍下CPU插槽,它是连接安装CPU的地方,intel和AMD插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者不能相互兼容,简单来说,intel和AMD的处理器不能混用,此外,就算是同一平台,一定要对应主板的接口搭配CPU。
说完CPU插槽直接再来介绍一下CPU的供电插槽吧,不特别说明的话本文中的所有供电接口都是连接到电源上的,这个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目前的CPU供电都是由8pin接口提供的,有些较低端的主板上可能会采用比较老的4pin接口,这两种接口是兼容的,至于是左半部分还是右半部分,接口上是有个防呆设计的,能正常插入的一般都没问题,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出现无法通过自检的情况的话可以考虑换边试试(不推荐,易损坏CPU,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多数情况下只插8pin供电就足够使用了,如果想要极限产品,就需要额外接入4pin辅助供电(下图右)了。
说到CPU供电顺便再来说一下主板供电,这些供电接口都是在装机的时候必须要用到的,主板目前大都是通用的20+4pin供电,位于主板的长边的中部,个头很大,非常容易找到,如下图所示:
内存是非常重要的存储硬件,具有读写速度快,容量较大,断电不保留数据的特点,这句话似乎是课堂上教的呢,学计算机的用户可能都知道。目前主流的内存产品主要分为桌面级的和移动端的,桌面级的比移动端的要长,恩,很好区分,DDR3和DDR4的区分就稍微费劲一些了,不过一般主板上都会标示出来,在防呆口的附近还会标注工作电压,一般为1.35V低压(DDR3L)和1.5V标压(DDR3)以及1.2V(DDR4)。
PCI-E插槽是针对扩展硬件最重要的插槽没有之一,由于经常用来扩展图形处理器也就是显卡,而被俗称为显卡插槽,目前的主板上大都配备的3.0版本,老版本的我们暂且不提。目前的PCI插槽都是直接与CPU进行通信,不需要经过其他芯片,所以速度和带宽都是非常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插槽经常被用来扩展显卡,大量的数据交换就需要更大的带宽。目前比较火热的PCI SSD最高能利用X4的带宽来与CPU进行交互。
SATA接口也是比较常见的接口,接入设备比如硬盘、光驱等,目前主流是SATA3接口,与USB设备一起通过南桥芯片与CPU通信,带宽6Gb/s(注意是小b,代表位,折算成通常使用的单位为750MB/s左右,这里B代表字节)。
M.2接口(又叫NGFF接口)是最近比较火热的一种存储设备接口,由于其带宽大(M.2 socket 3可达到PCI-E X4带宽32Gb/s,折算成传输速度大约4GB/s),可以更快速度的传输数据,并且占用空间小,厚度非常薄,双面布置闪存颗粒也仅需3.85mm左右的厚度,非常适合用在笔记本电脑上,不过台式机的电脑主板也有M.2接口,使用较少。从尺寸上分,有2242、2260、2280、22110多种,其中22代表22mm宽,而后面两位则代表长度。
U.2接口是另一种形式的高速硬盘接口,可以看做是4通道的SATA-E,传输带宽也是最大四条PCI-E,理论值32Gb/s。如果说M.2 SSD是目前比较火爆的高端SSD产品的线接口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虽说一直在推广,毕竟是和桌面级的SATA接口算是一个家族,但是并不能引起太多消费者的认可,至于能不能主流,那么就要看以后的趋势了。
剩下的小接口主要就是跳线到机箱前面板的接口了,首先来说一下USB 3.0的跳线,这个接口是前面板接口中比较大的一个,外形也比较特殊,通常情况下为黑色线枚针脚,右上角部位有一个缺针,下方中部有防呆缺口,与接口对应。每个3.0跳线接口可以转接出两个USB 3.0接口,所以会在后面标注-12,另一个跳线依次类推(后面会有另一个3.0跳线接口)。
许多机箱的前面板都会有耳机和麦克的接口,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它在主板上的跳线根引脚,上排右二缺失,既为防呆设计,又可以与USB 2.0接口区分开来。一般被标记为AAFP接口,位于主板左下方的音频模块附近。
为了方便多显卡并联玩家使用,同时为了弥补主板供电不够的情况,专门在主板下部准备了一个大D口供电,为PCI-E插槽提供额外电力支持,保证三卡甚至四卡并行的时候稳定。一般这种接口常见于高端主板,低端主板没有足够的插槽也不会支持三卡甚至四卡并联。
可信平台模块(Trusted Platform Module)接口是专门针对底层加密设置的接口,需要搭载专门的设备来使用,一般的消费者可能用不到这个接口,对于这个接口,知道就好了,无需深入了解。
以前想要加装灯带还需单独购买控制器,现在有些主板上就自带这样的接口,可以通过主板附带的软件来对它进行调节,前段时间小编刚测试了这款R5 10周年主板,其灯光效果非常给力,这个接口还是非常有用的。发光原理不用多说正12V统一,调节RGB三原色的负极电压来调整亮度和色相。
以前的老主板会在上面标注front、rear等不同部位的风扇供电接口,当前市面上的产品大都将这些名称统一了,统称为CHA_FAN,即机箱风扇,4pin分别为正负极供电、速度检测针脚及调速针脚。
除了CHA_FAN接口以外,CPU插槽附近还会有CPU_FAN、CPU_OPT或者PUMP等标示的供电接口出现,其中CPU_FAN是专门为CPU散热器准备的供电接口,有些主板在开机时如果检测不到这个接口被插好就不允许启动电脑。OPT和PUMP的共同点就是不会调速,直接输出最大值,这是为水冷散热系统的水泵准备的供电接口。旁边的LED板是Debug指示灯,帮助检测系统故障的设备。
USB 2.0跳线pin,右下方的针脚缺失,这这个接口是专门给前面板转接USB接口的,与3.0跳线接口一样可以转接为两个USB 2.0接口,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看清楚主板上面的标识,有个名叫1394的跳线跳线接口长得很像,插错了的话会烧毁你的USB设备。旁边的ROG_EXT是专门给华硕玩家国度外置超频设备准备的接口,别的主板上见不到。
前面板的控制跳线是很多装机小白心中永远的痛,小编在这给你们做一个清晰的图示,大多数的主板都是按照这个分布排列的,偶尔有特殊的也会在旁边标注出来,有一点点基础知识的就应该能看懂了。旁边的红色小按钮是切换BIOS用的,关机通电状态下按动就可以实现BIOS的切换。
注意这个接口虽然带有雷电两个字,但并不是完全体的雷电接口,还是需要搭配Thunderbolt I/O卡来使用,这个接口只是一个辅助接口。旁边的SLI/CFX一目了然,是用来切换显卡并联模式的,NVIDIA的显卡使用SLI技术,AMD的显卡使用CFX技术。EXT_FAN则是扩展风扇供电接口,如果有显卡散热风扇或者机箱风扇也可以连接到这里。
虽然称不上接口,一般的主板BIOS芯片都是能够取下的,如下图所示,主板配备了两个BIOS芯片,能够分别设置超频模式和节能模式,开机之前可以选择哪个BIOS进入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