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吃什么又是一年高考季,回想自己多年高考前,当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就和小伙伴商量入手一台笔记本,那个时候自己根本不懂如何挑选,只听着电脑城的老板一顿吹捧,入手了 1 台 i3 处理器的东芝笔记本,又厚又重,上课、放假背着它都是一个体力的考验,而厚重笔记本也是我大学同学们的常态。
但现在的笔记本要轻薄许多,不仅厚度比 1 枚硬币还要薄,重量甚至不到 1Kg,甚至要比我当时的笔记本轻、薄了一半。而世界上第一款商用便携计算机的重量甚至可以达到 25Kg,那笔记本是怎么变得轻薄的?今天和大家聊聊轻薄笔记本的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台商用便携计算机诞生于 1975 年,由 IBM 发布—— IBM 5100,重量 25Kg,虽然在如今看来这个重量有点离谱,但是在那个时代,对比动不动就要一个房子体积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称的上 便携 ,也要显得苗条许多,而且也能够让大家携带外出使用。
src=第一台大规模商业化且更贴近如今笔记本电脑的形态是东芝 T1100,也被称为 笔记本电脑的鼻祖 ,开创了移动笔记本办公的新时代,重量约为 4.1Kg,可以装在背包中携带。而这台笔记本也获得了由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颁发的 IEEE 里程碑奖,用来表彰其在开创笔记本电脑市场并扩大市场规模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src=英特尔在 1994 年推出的Mobile Pentium 75 处理器,标志着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电脑在处理器方面正式分开,而率先采用该处理器的是东芝 T4900CT,由此笔记本开始进入奔腾时代。
src=1997 年,索尼推出 VAIO PCG-505 超便携笔记本,其采用 10.4 英寸小屏,大胆放弃了并口、串口和 PS/2 接口,转而采用刚刚兴起的 USB 接口作为主要端口,让机身厚度缩减到 23.9mm,整机重量仅 1.35KG。被称为一款划时代的轻薄笔记本,部分人对于 轻薄本 的概念就来源此。
src=而首台采用 AMD 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是 1998 年的 Eurocom 1100,也标志着 AMD 进攻移动处理器市场,该处理器的出现也打破了英特尔在笔记本的垄断地位。
谈及轻薄笔记本,英特尔迅驰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的诞生可以说是真正开启笔记本轻薄革命。
在 2003 年,英特尔推出了全新的迅驰平台,将 Pentium M 处理器、英特尔芯片组和 802.11 无线网络模块三者集成在一体,一方面是转移了与 AMD 的频率大战,另一方面是普及了笔记本无线网络的应用,而这也加速了笔记本向轻薄化笔记本的发展。
src=英特尔推出迅驰平台的背景,2000 年开始,英特尔推出采用 Netburst 微处理器架构的 Pentium 4 和 Pentium D,追求运行频率,通过深水线的优势与 AMD 开展了频率大战,但是存在性能损耗严重、发热量大的问题,在桌面 PC 尚能使用,但是移动版的 Pentium 4-M 处理器用在笔记本上时,处理器高功耗所带来的是发热以及低续航,很是影响笔记本的体验,受到了市场的恶评。
在此种情况下,英特尔针对移动处理器市场推出了 Pentium M 处理器,采用更接近奔腾三架构的短流水线设计,在性能上与 Pentium 4-M 处理器大致相近,但是频率更低、功耗也更低,同时也不会发出很大的热量,在功耗与性能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在市场上也获得成功。
另外迅驰平台集合了 802.11 无线网络模块,也是奠定了笔记本移动办公的多场景使用基础,不再受限于有线网络。英特尔迅驰平台的推出,也让轻薄笔记本迎来了高速的发展。
率先采用迅驰平台的笔记本是三星 X10,屏幕 14.1 英寸,可能是两家提前有合作,在迅驰发布之前这台笔记本便已经上市,重量约为 1.8Kg,厚度 23mm,而为了轻薄,这款笔记本还采用了超薄 DVD Combo 光驱,对比传统光驱厚度下降 3mm 左右,重量也下降了 75g 左右,将笔记本的重量与厚度再度压缩。
src=很难想象的是,在 2003 年便已经有了一款重量仅有 1.09Kg 的笔记本——东芝 Portege R100,最薄处约为 14.9mm,也被称为 全球最轻薄的迅驰笔记本 ,而为了做到极致轻薄,东芝 R100 笔记本采用了外置光驱设计,并且采用的是定制的 1.8 英寸小尺寸笔记本硬盘,堪称一代经典。
src=在轻薄笔记本的发展道路上,LED 背光、SSD 等相关技术相继出现,进一步助力笔记本变轻薄。2006 年,三星发布了其首款搭载 32GB SSD 的笔记本电脑—— Sens Q30PLUS Samsung Note PC,开辟了笔记本采用固态硬盘的道路。
src=2007 年 CES 大会上,华硕带来了华硕首款 LED 轻薄笔记本——华硕 U1F,采用 LED 作为背光源的 LCD 液晶面板相比采用 CCFL ( 冷阴极荧光灯 ) 为光源的 LCD 屏,LED 背光屏幕的厚度可以做到更薄,同时耗电量更低,进而降低了笔记本的厚度,提升了笔记本的续航时间。
如果说英特尔迅驰平台的推出,开启了轻薄笔记本的革命,那么苹果推出的初代 MacBook Air 则将轻薄笔记本带入了新的高度,指明了发展方向。在 2008 年的 Macworld,乔布斯从信封中拿出 MacBook Air,笔记本的轻薄程度惊艳众人,当时苹果公司称其是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
src=src=初代 MacBook Air 的最薄处仅有 4.06mm,最厚度也不过 19.4mm,并且笔记本的重量仅有 1.36Kg,这个重量与厚度,即便与现在的轻薄笔记本相比也不落下风。而为了轻薄,初代 MacBook Air 也做了一些取舍,去除了光驱和内置的以太网接口。同时笔记本仅配备了 1 个 USB 接口,在接口做了舍弃,而在处理器性能上也做了妥协,同时笔记本的内存也不支持升级。
src=在轻薄的基础之上,初代 MacBook Air 还具备全尺寸的键盘以及全尺寸 13 英寸的屏幕的优势,而且采用的多重触控式触摸板,也带来了更自由的操控方式,加入的磁力吸附 MagSafe 电源接口,可以避免笔记本因为电源线拉扯而掉落。初代 MacBook Air 的 Unibody 工艺机身,首次将一体化成型的设计应用到消费电子产品,外观简洁美观,同时提升了机身的强度,上市得到广泛好评,直至现在依然沿用,也为后续的轻薄笔记本外观提供了参考。
面对着大获成功的苹果初代 MacBook Air,英特尔在 2011 年台北国际电脑展览会提出 UltraBook(超级本) 这一品类,用来与苹果的 iPad、MacBook Air 等移动办公设备竞争。相比普通笔记本,超级本主打的就是体积更薄、重量更轻、开机快且续航更持久的优势。
针对超级本这一笔记本品类,英特尔在 2011 年也提出了一些标准,其中包括厚度要不超过 20mm,重量比 1.4Kg 轻,待机时长至少 5-8 小时,售价在 1000 美元左右,并且没有光盘驱动器,使用 SSD 作为主要存储介质,同时要采用低功耗的英特尔 Sandy Bridge、Ivy Bridge、 Haswell 处理器。
src=在英特尔以及一种 OEM 厂商的推动之下,超级本也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依托于轻薄、超长续航、开机速度快等优秀的特性以及 1000 美元左右的售卖价格,早期的超级本也给人一种高端、上档次的形象,但是有利有弊,超级本高昂的价格在销量上并没有取得很好的结果。
后来由于 PC 市场不景气,各个笔记本厂商开始打着超级本的旗帜,推出了几千元的超级本,抢占市场!一时间,市面上几千元的超级本层出不穷,包括东芝 U900、联想 U310、惠普 Pavilion 14/15 等, 超级本 的价格甚至下跌至 4000 元,而成本的缩水也导致了笔记本在性能上的阉割,产品的品质下滑,最终超级本的口碑一落千丈。
src=终于在 2014 年 2 月 14 日这一天, 超级本 的微博账号变更为 英特尔芯片汇 ,仅 3 年的时间,英特尔的超级本落下帷幕。虽然 超级本 已经称为历史,但是其留下的轻薄本概念以及形态留了下来,轻薄笔记本的发展也基本成熟。
无论是苹果的 MacBook Air,还是英特尔的超级本,又或者是现在的轻薄本,其实都停留在办公笔记本的产品范畴。而在轻薄本的产品品类之中, 游戏 一词存在感一直都不高。面对此种情况,在 2017 年,英伟达发布了 Max-Q 笔记本设计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带来更薄、更强性能的轻薄游戏本。
虽然 Max-Q 的提出对于游戏本的轻薄化道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是在上市之后并未获得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相比普通显卡两者价格差不多,但Max-Q 的性能降低 20%,特别是对于 30 系显卡来说,显卡本身对于 TDP 也就是功耗十分地敏感,很容易造成高规格的显卡由于功耗限制在性能上弱于稍微低一档的显卡,造成巨大的争议。因此从 RTX 30 系显卡开始,英伟达就在弱化 Max-Q 的概念,同时取消了 Max-Q 的命名。
src=而在 CES 2022 大会上,AMD 发布了锐龙 6000 系列处理器,采用 Zen3+ 架构,重要的是其首次将 AMD RDNA 2 架构带入到核心显卡之中,而这大幅提升了核显的图形性能,相比上代图形性能提升高达 200%,对比英特尔酷睿 Core i7-1165G7 以及 MX 450 在实际游戏中拥有巨大的领先,最高达到 303%,带来了更进一步的游戏体验,让轻薄本也可体验 1080P 的 3A 游戏。
回看轻薄笔记本的发展史,从 1975 年发布的 25Kg 的 IBM 5100,到如今 1.5Kg 轻薄笔记本的常态化,笔记本的轻薄历经了超过 30 年发展,期间英特尔迅驰平台的推出,苹果初代 MacBook Air 的发布,英特尔的超级本提出等等,都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笔记本向轻薄化的发展步伐,而这些变化的最终导向,都是为了让人们体验到轻巧、方便的移动办公体验,这也是科技所带来的人们工作、生活便利。
src=如今的办公笔记本的轻薄化已相对成熟,相比多年前对半砍的重量与体积,现在笔记本的轻薄演变也并没有那么明显,各家的差距也并不大,未来的办公笔记本轻薄化应该怎么走?或者说还有没有再进一步的空间?我们尚不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感觉到的是 轻薄 这一词不再仅限于办公品类的笔记本,也开始向游戏本、全能本等品类过渡,或者换个说法,轻薄本也开始融合了游戏本、全能本的体验。未来,也许就会有与现在轻薄本相似体积、重量的游戏本出现在你面前。
历时十年的“田忌赛马”结局渐明:格力与美的的差距已达到了一个“海尔级”
中国首台超百亿门大容量硬件仿真系统发布,芯片“下行”是否影响EDA行业?
保时捷创投董事总经理Ulrich Thiem:每投一个项目都要承诺合作
酷睿i9-13700H VS.锐龙9 7940H全面对比:AMD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