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湿女王你敢信?下面是IBM在运输一块5MB的硬盘,没错就是5MB,而且还是由几个大汉以及各种道具才可以成功的运输到车上,这确实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过不是现在,而是遥远的1956年,相信那个时候的我们绝大多数都还没出生吧!历史一直在飞速发展,如今的储存卡也是越来越小了。科技不断在进步,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了。
到了80年代末期,IBM经过不断的发展终于推出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的技术,这一项技术直接令磁头灵敏度有了显著的提升,直接将储存的密度提升了十倍,和明显有是一项巨大的提升,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991年,终于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这个时候硬盘的基本模式趋于稳定了。
到了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芯片组,昆腾和Intel直接联合发布了有UDMA33接口的,直接将数据传输的速度从16.6MB/s直接提升到33MB/s 而且也是在这一年,希捷开发出了液态轴承
(FDB,Fluid Dynamic Bearing)的马达。就是将所谓的FDB陀螺仪上的技术直接引进到硬盘生产中,并且还用头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的油膜作为轴承,这样大的减轻了硬盘噪音以及发热量发热量 。
在2005年日立和希捷这两个竞争对手都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而这个技术就是改变磁场的方向,使之垂直,而且为90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地利用存储空间,从而提升硬盘的容量。
2007年1月,日立环球储存科技直接发售了全球首只1Terabyte内存的硬盘,虽然比预期的时间晚了一年多。但是这也是开创了硬盘存储的先河。1T硬盘的售价为399美元,这样算下来的线G的内存空间,这样算还是挺划算的。
众所周知啊,硬盘的密度决定了硬盘的容量,在2016年希捷发布的160GB 5400rpm2.5英寸的垂直笔记本记录硬盘的密度一加达到了每平英尺135Gbits,而东芝却也一样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硬盘,同样在2.5英尺的硬盘上,每平方英尺的密度是188Gbits,大的超越了希捷的存储密度,同年在加州硅谷的IDEMA DiSKON展会上,希捷直接展示了1种磁记录设备,展示的是每平方英尺可以记录421Gbits数据!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立宣布会在2010年推出5TB(5120G)的硬盘,从而向新兴的固态硬盘叫板,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如今固态硬盘在逐渐的蚕食着传统的硬盘,也是科技在进步,特别是在笔记本这一块的市场上,做的简直就是风生水起的,但是传统硬盘也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为硬盘专家的日立他的做法是尽可能的提升硬盘的存储空间,从2010年推出的5T 3.5英尺的商务硬盘也是采用了电流正交平面垂直巨磁阻的技术,使之每平方英尺的储存密度直接达到1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