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典卡盟如果说2012年第一季度最火的明星,“林书豪”当之无愧。除了NBA赛场上那彪悍的球技,“华人身份”相信也是林书豪能够在国内如此大红大紫的重要原因。而这就是今天的主题“华人情结”。在大多数的人眼中,计算机的研发,制造和“老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许进一步说计算机等同于“老外”。而事实上,全球多家顶级IT企业均有华人创办,现在我们就来盘点那些华人那些IT企业。
王安是江苏昆山人,1940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专业,于194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不久,他发明“磁芯记忆体”,大大提高了电脑的贮存能力。1956年,他将磁芯记忆体的专利权卖给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获利40万美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将这40万美元全部用于支持研究工作。1964年,他推出最新的用电晶体制造的桌上电脑,并由此开始了王安电脑公司成功的历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967年8月23日,公司在债权银行的压力下,只能发行250万美元的股票来偿还债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成为王安公司飞黄腾达的起点。原来,由于公司业绩很好,深受大众信赖,公司股票以每股12.5美元上市,当天收盘的股价竟高达40.5美元。一日之间,王安家族成为拥有帐面财富达5000万美元的超级富豪。
1986年前后,王安公司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所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在世界各地雇佣了3 .15万员工。而王安本人,也以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跻身美国十大富豪之列。1986年7月4日纽约自由女神100周年纪念仪式中,王安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获此特殊奖章的华人,只有王安和建筑大师贝聿铭。1988年,王安再获殊荣,被列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美国的这一名人堂自1901年创建以来,只有爱迪生等68人入选。(看到这你有没有感到震撼!)
然而,国人传统的家族企业风格制约了王安电脑公司的发展(目前很多浙江家族企业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80年代末期,几乎与王安患上绝症的同时,王安公司也由于一连串的重大失误,由兴盛走向衰退。至1992年6月30日,王安公司的年终盈利降至19亿美元,比过去4年总收入额下降了16.6亿美元。同时,王安公司的市场价值也从56亿美元跌至不足1亿美元。4年前,鼎盛时期的王安公司雇员达3.15万人,现在却将减至8000人。正如十几年前王安公司神奇的崛起一般,它又以惊人的速度衰败了。
仅仅10年之前,王安公司的股票曾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在顶峰的42.5美元。这样的鼎盛时期实在太短暂了,当王安公司山穷水尽,前途黯淡的财务状况曝光后,王家B种普通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由1992年2月份的75美分,一天就下降了37. 5美分。在这之前股市疯狂的3天中,有超过800万美元的股票易手。
公司的第三位总裁爱德华 米勒(职业经理人)出现了。受命于危难之中的米勒本应是个恰当的人选。但人们忽略了他对电脑行业一窍不通这一致命缺陷。虽然债务处理方面的特长帮助王安公司成功地减少了债务,但是,电脑企业兴盛的根本应是开发产品,增加收入,这对于米勒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了。所以,他终于没有成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
你能想想一个华人电脑公司撼动IBM吗?你能想象一个华人能够成为美国五大富商之一吗?而这就是“王安”带来的电脑帝国。当然,王安难逃中国传统的“子承父业”的理念,大儿子接手公司并没有弥补过去的失误。而后虽有职业经理人爱德华米勒却也难逃“劫数”。王安在电脑行业是个,他是华人电脑第一人,被后来无数的华人学习和膜拜。
黄仁勋于1963年2月17在台湾台北出生,1972年与家人迁往泰国,及后被送往美国肯塔基州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完成课程后迁往俄勒冈州,15岁时参加美国乒乓球公开赛,在青年组双打赛事中夺得季军。1984年于俄勒冈州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位,其后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黄曾在AMD(1983年-1985年)及LSI Logic(1985年-1993年)工作,并于1993年创立NVIDIA。 黄仁勋是圈子里有名的工作狂,他曾经解释自己为何如此狂热:为了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的将来更好一些。
拮据的童年,往往能够给男孩子更多拼搏的意志和奋发努力的精神状态。黄仁勋的童年应该算不上完美。9岁那年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哥哥,被父亲送到了华盛顿州的舅舅家。到美国后,舅舅家经济非常困难,很快把小哥俩送到了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黄仁勋后来回忆说:这个学校其实更像一所少年教养院,每个孩子都有刀.而室友更是全身刺青。多年以后,黄仁勋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承认,自己也参与了许多淘气活动,比如爬墙上树、偷吃东西甚至抽烟。但“这危险的一课”并没有让自己变坏,反而学会了坚强和适应环境,他认为这对自己的一生都有好处。
黄仁勋的成功在于那种与生俱来的霸气。2000年,黄仁勋大胆地提出了“黄氏定律”:英伟达的核心战略就是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一番。而在当时业界已经有了另一个更著名的定律,那就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摩尔创立的“摩尔定律”。与“摩尔定律”相比,“黄氏定律”的技术更新速度快了2倍。敢于挑战行业巨鳄,目前为止也只有黄仁勋一人。
进入2000年,NVIDIA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道路,并在显卡市场获得超过70%的市场份额。如今,GTX680显卡帮助NVIDIA再次卫冕单芯卡皇桂冠。Tegra3的热销,则标志着NVIDIA在移动市场的成功。虽然一路起伏,但不得不承认,NVIDIA和黄仁勋已经成为了IT圈里最耀眼的华人明星。
何国源是国际IT业巨子,出生于新会,1962年移居香港,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电子工程系,1983年移民加拿大多伦多(与NVIDIA 黄仁勋在美国长大不同),1985年白手起家创办了ATI公司,生产电脑图像芯片。他先后获得1998年度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企业家、企业风云人物、加拿大全国企业家大奖,更获《商业周刊》选为全球25位最杰出行政主管之一。2006年,ATI以54亿美元价格售给AMD。
何国源的童年算不上充裕(还是那个话题,拮据的童年,往往能够给男孩子更多拼搏的意志和奋发努力的精神状态)。何国源父亲常年在香港做化工生意,平时在乡下家里就是母亲带着何国源和他的两兄一姐过活。父亲的生意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会寄钱回来,状况不好的时候,全家人要靠借钱过日子,家里的生活很拮据。为了补贴家用,上小学的何国源就开始在学校旁边的空地里种菜,卖菜得的钱不多,不过可以给家里面一些帮助。少年何国源的另一项“重要”收入是编草帽。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何国源是一边听课,一边就在课桌下面偷偷编草帽。
1962年,上到小学六年级的何国源随母亲来到澳门,第二年到了香港。刚到香港这样的大城市,大人们都告诉何国源不要乱走乱动,“我自己也不敢出去走,出去走就要花钱,家里哪有钱啊”,何国源小时候就尝到生活的艰辛,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家里。何国源选择就读台湾成功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去台湾读书很便宜,每个月读书生活费100块港币就够用。”
何国源的创业历史没有黄仁勋那么顺风顺水。何国源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Control Data”电脑公司作品管主管(Control Data是当时美国第四大电脑公司),四个月后,他被调升做品管电脑工程师,工资从最初的900块港币升到了1000多块。随后,Control Data倒闭,何国源又转到Philips公司,作到制造总管的职位。再后,何国源推到了香港王氏电子公司总经理的位置,在他领导下,这家私营公司在一年间就从不到100人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的规模,他的年薪也从十几万块港币破格升到了50万美元。
为什么要做显示卡,而不去做那时候看起来利润更丰厚的电脑制造?何国源说是因为自己是“小本生意”。“那时候做电脑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时间也比较长。当然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对的,但是当时我们确实没有那么多钱”。1985年,何国源和另外两名香港移民Benny Lau(产品开发副总裁)和Lee Lau(策略计划副总裁)共同创建的ATI。这时故事才刚刚开始。
成立第一年,ATI取得960万加元的收入业绩,其中盈利超过160万。第二年,收入已经增加到了3900万,盈利1000多万,在加拿大所有高科技公司中位列第40位。在这项“加拿大五十大高科技公司”的获奖名单中,跟ATI列在一起的,还有IBM等大公司的名字。第三年,ATI总收入已经达到5600万加元,第四年达到8000万加元。
前面说到,1993年NVIDIA成立,凭借着TNT,TNT2以及Geforce256等一系列产品,NVIDIA的增长势头和市场份额一度超过ATI。“历史是人写的,ATI就是要重写历史”何国源像宣誓般地这样说,“我们要回到我们最风光的年代。”终于,2003年,ATI以RADEON 9800,RADEON 9600,RADEON 9200和MOBILITY RADEON 9600产品重获市场,市场份额超过NVIDIA,重新成为图形芯片市场老大,而这也是最后一次。
拮据的童年,让何国源拥有着刚强的性格,让他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以执着的信念把公司办好。不管在哪里,何国源始终把自己看作中国人,他说,“我受的是中国的教育,只要我一天还可以呼吸,我脑袋里面的东西就不可能改变。”30万加元起家,没有强硬的背景和深厚的家底,在“不拼爹”的那个年代,何国源走过了IT行业的巅峰。虽然最终公司被AMD收购,但何国源的拼搏历程,依旧值得每一名IT人学习。
在美国硅谷众多的车库创业者中,杜纪川和孙大卫的故事是最为精彩者之一。金士顿(Kingston)像极了乌托邦的理想国。对内,不强调预算控制等繁文缛节,将心比心,以独特的人情味创造出员工自主管理文化;对外,“做生意就是做人”,“OK,就这个价钱,赔钱也跟你做。”视承诺为最关键的原则。(传言,这两年内存市场疯狂杀价,也是金士顿和三星在做)
周秀文博士及妻子戴伟立女士、胞弟周秀武三人都是伯克利毕业的高材生,有技术背景,但从未接受过工商管理和金融财务方面的培训。当时美国IT的产业环境并不乐观:“我们的第一个产品做的是存储,当时很多我称之为‘大象级’的公司都已在市场上了,比如像TI(德州仪器)、National松下、 IBM等等。而我们不过刚起步,别人都以为我们疯了。”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失去了收入,但戴伟立和她丈夫坚信他们所掌握的新技术,代表了未来科技的潮流。这三个出生在知识家庭的青年,凭借对技术以及管理的执着,在存储市场和通信市场获得了先机。现在,Marvell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100亿美金,戴伟立、周秀文夫妇也成了各种富豪榜上的“熟面孔”。
|